例如,日本神经科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天皇奖获得者柴胜彦美子加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他和藤岛彰都是未来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
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师中村修二2014年来到中国,在深圳创办了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本建筑工程专家、日本工程院院士上田隆人被任命为日本土木工程学会下一任会长。2016年来到深圳大学做研究。
日本人工智能专家石渊(yuān)久男原是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教授。人工智能在日本排名第二(按论文被引次数排名),被南方科技大学授予10倍于原日本的研究经费挖角,2019年荣获“总统杰出研究奖”,以表彰他的杰出工作。
2017年,日本国立天文台ToshikiKajino教授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他研究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并将一半的研究活动转移到中国。

ToshikiKajino教授
另一位核物理学家、东京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物理与工程科学系外籍院士YuoTanihata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早在2010年。今天还在工作。
MasahitoHayashi(不知道日文名是什么,但被翻译成山下正喜),从事数学和量子计算,于2017年来到南方科技大学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18年,2020年任所长,科学家。
以上都是名人。也有许多年轻的、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更是如此。
例如,青年学者岛袋隼人于2016年在日本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初正式加入云南大学西南天文研究所。又如日本学者野田喜春,在空间气象所工作山东大学物理与检测研究中心等。
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居住在中国的日本研究人员约有8000人。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出,截至2019年3月的财政年度,有18460名日本大学研究人员在中国逗留至少一个月,这一数字在四年内增长了25%。
法国的《世界报》也报道说中国已经超越韩国成为日本科学家的首选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2
不仅是日本,越来越多的欧洲高端人才来到中国永久发展。
PedroLaverda,博士。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有机化学博士,2015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工作。现为南通大学教授。
去年抗击疫情时,他还拍摄了一段视频,向在西班牙的家人和朋友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并在西班牙电视台播出。
2020年底,拉沃尔达主持了一个西班牙在华研究人员协会,汇集了100多位在华工作的西班牙科学家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