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体”构建“活”的南京大楼,上海城市数字治理再现神作



看到这几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3D游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其实,它是上海“一网统管”最新发布的首个“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成果”的部分应用场景。
2月25日,在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市城运中心”)、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指导下,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市黄浦区城运中心成功举办,正式发布了包括上述场景在内的系列创新实践。

原来,在上海市城运中心的指导下,黄浦区与华为云联合创新,选取南京大楼作为城市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进行试点,基于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融合华为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等多种先进技术,历时近两个月共同打造了一个1:1“活”的大楼数字孪生,实现了该大楼内外部事务及周边环境事件的实时预判、发现及处置。
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活”的数字孪生?城市智能体?这些高大上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南京大楼作为城市智能体在上海落地的首个“活”的数字孪生试点,究竟带来了哪些创新应用?实现了怎样的价值?对城市数字化转型或智慧城市建设有何启示?让我们一探究竟。
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上海城市数字治理再现神作
首先让我们回到开篇的图片,看看它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应用场景。
据了解,上述三图分别代表了责任主体(保安、保洁等城市值守人员)、市场主体(楼宇、经营场所负责人)与城市管理主体(政府、城运中心工作人员)在履行各自职能时面对的典型场景。
其中,图一展示的是共享单车乱停放的处置过程。作为上海著名网红打卡点,南京大楼外时常会出现共享单车乱停放、堆物、暴露垃圾等情况。此前处理这种情况时,保安人员需要定期人工巡视,人工处理,存在效率低、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现在,通过大楼数字孪生系统,智能视频监控会自动识别乱停乱放等行为,实时推送告警到保安的手环上,确保事件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处理,实时保证步行街的整洁、美观,维护城市良好形象。

图二反映的是预防高空抛物坠物的处置过程。南京路步行街作为上海的网红打卡地,人流密度超大。经常会有消费者、游客打开建筑物的窗户,探身出窗外拍摄,一旦手机掉落,有可能砸伤人群,高坠安全隐患非常大。传统发现和缓解此类风险的手段,主要依靠人工定期排查,普遍存在效率低、成本大、难以覆盖全等问题,同时监管部门也很难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相关的监管信息。
现在,通过安装在窗户上面的门磁传感器,一旦窗户打开,告警数据会实时回传到数字孪生系统,并反应到大楼孪生模型,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实时孪生同步。告警信息会通过手环的方式通知店内安保,安保接收到告警会立刻前往现场进行处置。同时,如果在处置过程中,发现已经产生坠物,可以通过一键上报按钮,主动将事件上报到区城运平台,自下而上发起应急响应管理。

图三呈现的是节假日大客流管控的处置过程。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重要的景观道和城市名片,每逢重大节假日,都会有大量的市民、游客前来购物、游览,容易产生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因此整个步行街的客流管控事关重要。过去,由于缺乏实时动态的数据以及全景可视化的视觉支撑,风险等级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评判,城运中心与市场主体间也无法形成高效协同的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