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体”构建“活”的南京大楼,上海城市数字治理再现神作
现在,当步行街客流达到中高风险等级时,区城运中心会立即发布大客流预警,通过区城运平台,自上而下向南京大楼数字孪生系统发送配套处置通知。与此同时,店内安保经理通过手环收到消息,立即组织安保人员,配合启动客流管控预案:在门店出入口设立围栏、设置提示标牌,南京东路步行街侧的门关闭,不允许人员出入,正门只进不出并且严格控制人流量,河南中路侧的门只出不进。

“城有千万楼,楼是最小城”。数据显示,上海市截至目前拥有600多万辆动车、480万栋建筑物,4.75万幢高层建筑,24万台电梯等,这些都是城市运行管理中的最小单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实现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需要从这些城市最小单元的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治理着手。
从以上典型应用场景中不难发现,在大楼数字孪生的支持下,南京大楼作为城市的最小管理单元,其数字治理以更小的颗粒度、更高的精准度,以及满满的温情,将城市管理主体、市场主体及责任主体之间的上下贯通、相互联动、协同工作、精细管理推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提起精细化管理,相信大家对上海前段时间在防疫抗疫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陶瓷店里抓老鼠”式的精准、高效和温暖记忆犹新。此番通过构建大楼数字孪生,升级城市最小管理单元的数字治理,堪称上海精细化管理的又一神作!
首个1:1“活”的数字孪生,城市智能体落地迈出关键一步
城市数字化转型,或者说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甚至数字孪生,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被过度消费的情况,为何上海能够屡创奇迹,频频“出圈”?究竟是怎样的数字化转型理念、技术及机制,实现了如此先进的数字治理和精细化管理?让我们接着探秘。
首先从转型理念上看,作为全国“一网统管”建设的引领者,上海一直在积极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数字治理新理念与新方法。如何让更多政府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集成、共享、融合,是摆在上海推进数字化治理面前的首要问题。去年12月,上海城市建设各方主体在“智慧上海·进而有为”上海城市峰会上联合发布城市智能体,明确了新时期上海深化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治理的参考架构。

何谓城市智能体?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在那次上海城市峰会上曾做过全面的阐释。他指出,未来城市应该演进成为“一体化协同、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可进化”的智能体:不仅有“脑”,还要有“眼、手、脉、心脏”等整个一体化智能协同体系,驱动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实现治理更智慧、经济更智能、人民生活更美好。

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大脑等理念主要聚焦“脑”的思考能力,城市智能体由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慧应用四个部分组成,是以生命体、有机体的视角在审视城市的治理和日常运转。
其次从技术方案上看,据了解,作为城市智能体在上海落地的首个创新场景,本次创新成果综合运用了华为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河图、终端等多种先进技术,并联合了联合电科数字、维智等生态伙伴一起打造,可以说全面践行了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中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慧应用的四位一体。
这其中,智能交互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联接点,如同神经元,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实时感知大楼及周边环境的运行状态,并与它们实时交互;智能联接是躯干,5G、F5G、千兆WiFi、IoT等联接技术,可以实现大楼内外的万物互联、万物智联;智能中枢是大楼的大脑和决策系统,包含华为云等云基础设施,并基于它们赋能应用、使能数据、普惠AI,支撑全场景智慧应用;智慧应用是最终价值的呈现,通过与客户、伙伴的协同创新开发各种上层应用,创造多方共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