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生态]专注报道腾讯和腾讯系公司。公众账号ID:qieshengtai,欢迎关注。
与腾讯这半年股价一路下跌相随的,是很多评论者对腾讯投资并购战略的质疑。而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个“越投越凶”的腾讯。
在今年上半年,腾讯用于投资并购的总金额接近800亿,使得腾讯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债务,这也超过了腾讯全年的总投资金额。
也许是不想让帮助腾讯“全面反思”“有没有梦想”的人更多。腾讯投资合伙管理人李朝晖接受了《商业周刊》的采访,并在今天刊发。
作为一名前科技媒体记者,[企鹅生态]也仔细读了最后刊出的内容。觉得虽然问题有些乱,但还是包含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企鹅生态]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认知,简单解读下:
1.腾讯基本不太鸟投行化质疑
[企鹅生态]也侧面了解过腾讯最高管理层对于“没有梦想”或“全面反思”之类评论的看法,是腾讯的最高管理者们知道这些声音,但基本不太在乎。
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李朝晖这次也代表腾讯给出“投行化”质疑的官方态度:是误解。
李朝晖的说法是:把投资业绩和自有业务放在对立面完全不对。比如投资做的好,导致了业务做不好,或者某个业务不好是因为腾讯把更多精力转到投资上面来,这是对我们的误解。
腾讯认为战略投资对主营业务的贡献是非常直接,且腾讯业务与投资有非常强的协同和相互促进作用,这不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赚了多少钱。
李朝晖以游戏业务举了例子,就是腾讯投资了大量游戏公司,帮助腾讯优先拿到了全球最好的游戏
在[企鹅生态]看来,这个逻辑当然是站得住脚的,腾讯大概是全球内最爱投内容CP的公司,而一些关键的战略投资确实对腾讯具体业务帮助非常大。比如对PUBG母公司的投资,帮助腾讯拿到了PUBG手游的开发权,“正版”这个词直接帮助腾讯击败了网易、小米赢得了吃鸡手游之战。
2.与阿里投资策略的对比。
[企鹅生态]大概三年前就提过一个说法,作为中国互联网目前最成功的两个企业,阿里和腾讯有着截然不同的投资并购风格。
阿里的理念是投资不如控股,控股不如并购,阿里几乎收购所有其投资的优质项目。但很多重金并购进来的优质公司并入阿里后,由于创始团队离开或整合不成功等原因,最终发展状况并不好。比如口碑、优酷土豆。
腾讯的投资并购理念,就是并不谋求控股权,保持原始创始团队的战斗力并给予资源支持。结果是很多项目成长得很好,负面问题则是腾讯并不是最大受益方,也未必对项目有最实质的掌控力。比如搜狗、京东,美团点评。
对此,李朝晖其实给了个答案。简而言之,就是腾讯对并购整合这件事有很强的敬畏心,认为是非常难的事情。而阿里的并购,也都是在其熟悉的领域做的不错。腾讯的并购也是在其熟悉的领域,比如游戏、文学领域。
在[企鹅生态]看来,经过两三年竞争下来。腾讯阿里的投资并购风格也在趋同,比如马云在经历过东兴饭局的尴尬后,阿里的投资并购也不再是那种“非我即敌”的满满江湖气;而腾讯在近年来也在很多关键领域谋求高度掌控。
比如腾讯几乎用重金买下整条游戏直播赛道,在将来可控股虎牙的基础上,Q2财报显示腾讯已经持有斗鱼超过43%的股份。算上腾讯自有的做的还不错的游戏直播平台,你说腾讯是最大的游戏直播公司,也没啥错。在影视方面,腾讯也先后两次用不低的溢价接近控股新丽影视。并推动阅文直接全资并购掉。
阿里和腾讯两家巨头在都有接近20年历史后,互联网领域的“巨头收购史等于消灭史”的惯例正在被攻破,腾讯阿里在不断扩张同时,也都在了解到自己的核心边界:哪些领域一定要完全掌控,哪些领域要依靠战略合作者,哪些领域只能做财务投资,哪些领域碰都不要碰。
这是个学习过程,也是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3.投资并购部,在腾讯内部其实挺不容易。
[企鹅生态]了解到的信息是,腾讯投资并购部的人员流动性,其实还是挺高的。
从业者的视角看的话,企业内部的投资并购部是远不如外部风投机构的。拼多多为例,如果是在风投机构中,这样的成功案例足以让一线操作者到基金管理者都吃到饱,但在腾讯这样的上市公司中,收益的分配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