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物流入围国家标杆!一文尽知国家物流枢纽:改写中国物流版图!发改委首次推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标杆
10月21日,“2021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联合推进会暨第19次全国物流园区年会”在湖北宜昌召开,发布了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标杆企业名单,共有9家企业成功入围。
国家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是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国家物流枢纽的推出,利好打造强大统一的国内物流市场,以枢纽经济推进核心物流基建布局,打造物流产业集群。
这是首次推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标杆企业,获评企业获得的荣誉分量不言而喻。物流枢纽是如何改变中国物流版图,这些标杆企业做的怎样?

一、从物流园区到物流枢纽
从掌链小编梳理的历年政策中可以看到从物流园区到国家物流枢纽的转变,是在经济和消费水平的巨大提升之下产生的,也是在不断暴露的成本问题和效率短板下的必经之路。
(1)物流园区数量巨大,扩张已达极限。
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18年,我国物流园区约有1638个,但物流园区的扩张数量可以代表物流体系的建设效果吗,答案是不一定的。以物流强国德国为例,作为整个欧盟的物流枢纽,德国物流的辐射面积和服务的GDP体量与我国大致相当,但是2018年德国的物流园区数量仅仅只是35个。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物流园区的数量扩张已经达到了极限。
在数量上达到极限后,如何提升整体运作能力和效率成为关键问题。
(2)缺乏多式联运能力,阻碍物流体系化
多式联运是交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交通物流走向高端化、集约化、体系化的必经途径。而据统计,我国已经建成物流园区中,80%是以公路为主导,缺乏大型的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这已经成为我们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的短板。德国的国家级物流枢纽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
(3)中间衔接运输成本高,一体化物流畅通受阻
国家物流枢纽要补充的不仅是多式联运能力,还有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问题。据运输部的调研,各种运输方式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问题突出,而中间衔接运输成本可能约占总运输成本的1/3。尤其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距离长、短驳成本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
(国家物流枢纽相关政策梳理 掌链不完全统计)

二、国家物流枢纽目前布局
从2019年到2020年,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共公布了45个国家物流枢纽名单,确定了6种国家物流枢纽类型: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其中部分枢纽兼具多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