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多种方法用于胃癌的诊断,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胃镜、胃肠钡餐X线造影、CT检查、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等。
胃镜联合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确诊胃癌的首选方式。
胃癌发生部位的胃黏膜会发生改变,表现为隆起或者凹陷,有时有溃疡形成,在胃镜下能够被发现。
我国大多数区县级医院都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胃肠镜系统,具备染色、放大、超声等功能,内镜医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胃粘膜病变和早期胃癌都能够被发现。

胃镜可以直观的观察胃内病变的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能够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两者结合对胃癌的确诊率达98%以上。
更重要的是,胃镜结合染色检查能更多的发现早期胃癌。
早期的胃癌不仅能够通过胃镜进发现,甚至可以通过它进行切除。病灶大小于等于2 c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通过胃镜进行切除。
目前有胶囊胃镜项目可供选择,随水吞服一颗小胶囊,10-15分钟检查就完成了,丝毫不会感到痛苦。
胃肠钡餐X线造影对于浸润型胃癌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适合于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在2017年共识中,被列为一线筛查手段,尤其适用于拒绝胃镜和不适宜胃镜的人群。
由于敏感性差,CT一般不用于发现和诊断胃癌。同样道理,B超也不用于诊断胃癌。

胃癌不是突发疾病,无症状人群筛查更有意义
人们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总是要等到有症状了,才想起来去医院检查看看。然而胃癌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感觉,等到症状出现了,可能就已经是晚期了。
我国建议进行胃癌早筛的高危人群:
年龄40岁以上;
胃癌高发区人群;
HP感染;
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胃镜检查也不是每年都需要做,因人而异,简单讲,检查频率主要取决于上一次的检查结果。
如果属于高危人群,而且筛查结果提示有不典型增生,细胞有异形性,专科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治疗后半年复查;
如果筛查结果正常,没有明确的危险因素,也许会建议你3-5年后再次筛查,具体需要专科医生根据情况提出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