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回家,万人接机合唱国歌,新中国之歌背后的故事却少有人知
02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华北摇摇欲坠。
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流行歌曲,依旧是《何日君再来》这样的靡靡之音。
两个有志青年,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深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于是他们商量,一起创作几首鼓舞中国人民士气、呼吁抵抗外敌侵略的歌曲。
1935年,田汉改编的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他亲自创作了主题曲的歌词。
但就在他准备去找聂耳谱曲的时候,却因为“宣传赤化”被捕了。
在被捕前,田汉急中生智,把歌词抄在了一张香烟纸上。
聂耳回来,发现歌词后,一拍桌子:“我来作曲!”
只用了两天时间,他就写出了曲子的初稿。

就在此时,国民党当局准备抓捕聂耳的消息传来,他只得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再由日本去苏联。
1935年4月,聂耳到达日本后,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曲谱,寄回了国内。
《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
风雨飘摇之际,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是百折不回的呐喊,代表着中华儿女的心声。
1940年,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美国露天音乐会上,当着数千人的面,用堪称完美的普通话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
,时长01:04
次年,他发布了英文版专辑《起来:新中国之歌》,宋庆龄亲自为之做序:
“中国从这次新起的大众歌唱运动中找到了抵抗敌人的力量源泉。”

1941年,日本人的铁蹄踏上了东南亚的土地,《义勇军进行曲》开始成为东南亚人民抗日的“战歌”。
一次,一位马来西亚的军人在被捕后,没有恐惧,也没有屈服,而是用马来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最后英勇就义。
“二战”结束时,盟军推出凯旋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