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越来越高,酿酒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啥白酒却越来越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些年来,白酒涨价涨得越来越离谱,各大酒企就像是约好了一样纷纷提价,更有甚者一年能提价2次!
众所周知,好的白酒是由粮食酿造的,那么照理来说,粮食产量变高之后,白酒的价格应该相应下降才对,但是为何刚好相反呢?
询问了一些酒厂的老板之后,才知道,这事跟粮食本身关系不大,甚至有很多老板表示:换你卖也会贵,原因主要是下面3点:
1.除粮食外的其它成本更高
我们在算白酒成本的时候,大部分算的都是粮食成本,但事实上,粮食成本只是白酒成本中最低廉的一部分,其它并没有算进去的成本反而是“大头”。
我们拿成本最高的酱香型白酒来说,优质的大曲酱酒的生产用工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再加上需要纯手工酿造,那么在用人方面的成本自然会很高。
除此之外,白酒生产上的时间成本、储存成本和物流成本也是不能忽略的。
同样说酱酒,大曲坤沙酒需要1年的酿造周期和4年、甚至更久的储藏周期,这5年的时间需要多少钱?陶坛存储的占地要多少钱?成酒之后运往各地又要多少钱?
在这些杂七杂八、又不得不花费的成本面前,粮食的成本反倒最不值一提。
2.工艺流程更加复杂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白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前几块钱一斤的散酒大家也喝得有滋有味,但是后来,我们意识到了散酒中的有害物质可能超标,于是开始优化酿造工艺,酿造流程也越来越多。
以前白酒不需要勾调,但我们发现,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酒勾调在一起,能够提升、丰富酒的口感,于是开始“以酒勾酒”。
以前只需要酿造、蒸馏、接酒三步,就可以成酒,而今要过滤、要做化学分析、要盘勾、要储存,多出来的每一步、酒质的每一点提升,最终都会反馈在酒的价格上。
3.品牌有更多的附加价值
酒的附加价值,其实不只是因为酒企的塑造,也是因为消费者本身就有社交的能力和诉求。二者相加之后,就会如同“滚雪球”一样,将价值越滚越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溢价。
现在太多的酒企,都在讲故事、讲包装,其实讲到最后,都不过是在讲“如何才能让溢价听起来更为合理”。
随便拉一个名优白酒出来,几乎每一款都有品牌溢价。
在我们看来,比起酒本身,这些酒的附加价值显然更加重要,为了必然社交也好、为了收藏也好、为了象征身份也好… …
总之,大概率不为了喝。酒值不值这么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名气值不值,所以说到大厂名优酒,我们只谈认知度,不谈性价比——因为没得谈。
如果从品牌角度来说的话,白酒越来越贵是很正常的,但对于真正为白酒本质买单的消费者来说,高性价比才是永恒不变的追求。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到地方酒上、和越来越多的地方酒“崛起”的原因之一。贵州的木台厚道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
它是茅台老厂长李兴发的弟子冯小宁的倾力之作,和茅台采用了如出一辙的12987的酿造工艺,算得上是师出名门。
从酒质上来说,比较好地体现出了大曲坤沙酒的饱满和丰富,不过在入口上却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大曲坤沙酒——口感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