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宣威火腿拍卖盛会上,一只起拍价为2000元的金华火腿最终被以13000元的价格拍下。当时曾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火腿也终于迈上了它本就值得的高价之路。
然而对比在2010年美国肯塔基州的乡村火腿早餐会上,被拍出了160万美元天价的16磅重的乡村火腿,(约11万美元一斤),中国火腿的“高价化”之路似乎任重道远?
当然,提到火腿的价格,一定会有不少读者发出疑问:明明都是火腿,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火腿可以卖到动辄几十万的高价,而中国的火腿均价永远在四、五百元左右?相较于欧洲几十万一只的火腿,中国不过四、五百元的火腿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是中国的火腿比不上西方的高端,还是西方的火腿端着架子、收着“智商税”,卖出了天价?
非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中国火腿与欧洲火腿的起源、历史以及发展说起了。
“殊途同归”的美食
据说中国最早的火腿诞生于唐代,那时还不叫火腿,只是腌肉。古代的农民不舍得花钱买肉吃,只能等到过年的时候宰杀养了一年的猪。
为了能够随时吃上肉,充满劳动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就想出了把肉腌制起来放在阴凉背光处,以待来年的方法。这也是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来源。
到了北宋,当时的抗金名将宗泽,正好就是如今的浙江金华人,他回乡探亲结束后,带上自己家腌好的猪腿犒劳前线将士,并献给当时的康王赵构品尝。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尝后赞不绝口,赐名“火腿”,故又称“贡腿”。
而在比北宋还要早上近1000年的另一片欧洲大陆上,西班牙人的“腌火腿”诞生了。没有冰箱、没有冰库,隔着无垠海洋的两块大陆上的人民不约而同想到了同样的方式保存猪肉:将新鲜食物以盐腌制并脱水,是防止食物腐烂的最佳加工方法。
这样经盐腌制过的火腿色泽透亮深红、咸味适中,切成薄片会呈现出近透明的色泽,一直是欧洲人节庆时不可或缺的高级食材之一,在罗马帝国时期甚至专供皇帝享用。
中国的火腿与欧洲的火腿都诞生于“方便保存”这一初衷,而随着岁月的沉淀,一个成为了民间百姓家餐桌、灶台上都随处可见的“接地气”美食;另一个却逐渐被打上“皇室专享”的标签,被加之各种高贵的标签,被拥上贵族品味的宝座。
迥然不同的原材料
上好的火腿必然来自着优质的猪肉。无论是金华火腿选用的江浙“两头乌”、如皋火腿选用的当地“东串猪”,还是宣威火腿使用的云贵“乌头金”,中国的火腿选用最佳的原材料都只为最优质的火腿。
为了能给更多火腿爱好者提供火腿,在每种中国火腿的发源地,都有着较为大规模的猪种养殖基地以及相关产业。因为有充足的原材料,所以中国的火腿产量较多,价格更平民,在寻常百姓餐桌及酒店餐厅也更常见。
而在欧洲,为了保证种群数量,优质火腿使用的猪种都没有饲养很多,如可以卖出天价的伊比利亚火腿。
伊比利亚火腿选用的猪种是是由远古时期的非洲野猪和本地白猪杂交而成的伊比利亚黑猪,肥肉醇厚、瘦肉紧实。
而这种猪种对居住要求、饮食条件也极高,它们只喜欢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上遮天蔽日的橡树林里,吃橡树子(这种橡树子每年只结果一次),喝山泉水,同时每天还要足量的运动,才能保证制成的火腿满足要求。
受居住环境与饲养条件的高要求所限,伊比利亚黑猪的数量极少,因此物以稀为贵,伊比利亚黑毛猪制作出来的顶级“黑蹄”生火腿在西班牙、甚至全世界的美食中都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属于欧洲九大传奇食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