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D老师,国内某高校(在此隐去真实院校,避免给D老师带去不必要的麻烦)对外交流处的老师,目前在曼谷吞武里大学BTU读博,主修教育学。
选择曼谷吞武里大学读博
大家好,我是D,国内某新一线城市的高校老师,目前主管国内交流业务。这几年,我们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使得我们这些在职的老教师心有戚戚,总担心某天自己的学历会成为职业的天花板,纷纷想着继续深造;学校其实也很鼓励我们继续读研读博,尤其是海外博士颇受欢迎。
但是,说实话目前在国内或者去欧美提升学历,门槛不低。单就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一项,对我们这些已经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老教师来说,再重新做回学生去刷题考试,去复习英语……人到中年,家庭琐事纷扰,你懂的。
正好,学校和曼谷吞武里大学BTU有合作项目,BTU读博不像国内有入学考试,申请相对容易,审核申请人目前的学历和在校的工作业绩,即可入学。修满学分,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数量,即可毕业。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利用寒暑假上网课的模式来读博。
去的最多的大概有体育、音乐、教育这几大专业的老师,听说这几个是BTU的王牌专业,有着“泰国世界冠军的摇篮”、“世界音乐联盟”的美誉。我们国内体育方面的博士特别少,很多高校花重金想聘请这方面的人才,但就是找不到,显然我们国家在这一块的人才培养还是匮乏的。你能读出来一个体育博士,那一定很吃香。我知道的几个高校的体育系老师都跑去BTU读博了。于是,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去了,也是想看看他们的宣传是不是虚假。
在曼谷吞武里读教育学的经历
我在BTU主修教育学,最大的感受还是一个中西方思维的不同。比如国内教学,大体上还是一个老师夹菜,学生张嘴吃的过程;消化掉这些菜,吸收到了营养就算完成了一个内循环,学生很少会提出质疑。就好像给你一个ABCD的选项,你只能在这里面选,而西方教育则提倡think outside of the box,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创新。
有创新就一定有打破。所以,相对来说,西式教育的学术氛围比较自由,老师也比较亲切随意。最近上的管理学课程,我们的教授是留美的泰国人,他的课程超越课本,也就是说你对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目前国际上的管理学流派这些old知识,你必须事前自己学习了解过,课堂上他会直接跳出课本,不断带你深挖,引导你进行深度的思考,并给予你开放式回答的认可。因为,他们从小的常识立足于: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世界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BTU是小班制,班上会有些英语薄弱的学生,羞于表达;但是老师不会放弃他们,鼓励他们每个人都在课堂上作出正面回应。
除了课堂教学任务,还会有一个teamwork小组作业。老师会提出不同的主题,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感兴趣的主题,然后PPT汇报。小组作业,每个人都需要汇报。在汇报前,大家开会,疫情期间大家通过腾讯会议或者QQ交流。然后大家将收集到的资料和文献统一汇总,列出提纲,每个人找到自己的那part,定位对应的资料后,个人进行汇总。之后,便是在课堂上每人汇报自己的那一部分。我们Team里有一个老师没有孩子,他的时间比较富足,便负责最后的整合和PPT排版。
Teamwork给我最大的感受,其实还是一个分工合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性格磨合、知识磨合的过程,因为我们这个team有来自东南亚和欧洲不同国家的人,所以感觉磨合起来也挺有趣的,总体说来西方人表达更自由一些,而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比较隐忍。所以一个团队里的灵魂人物特别重要,既要克服那些羁羁绊绊,又能将各自的惊喜点挖掘发挥出来。
就我目前接触的这些西式教育的留学生,在表达和演讲方面确实是可以看出从小培养的一个痕迹,不过说到真正的领导才能我觉得还是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国外教育优于国内,因为我很惊讶地发现我们很多中国孩子在团队里更多充当一个军师或者谋士,实际上是个影子领导者,只是不那么爱出头。这可能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