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平台是一条超级赛道。
BAT、小米、华为、运营商等巨头纷纷入局,力争头把交椅。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国内物联网平台厂商多达1600家,每年都有新的创业公司从不同维度不断涌入。
为什么是平台而不是别的东西?
平台的基本原则是通用的,当产品和服务可以无边际成本复制时,新时代就会诞生。
互联网平台的繁荣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传统ToC消费领域(如电商、旅游、社交、房地产、餐饮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模式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相关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台等。
物联网产业链长、技术面广、碎片化严重、场景复制难。它涉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因此,这一波动荡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影响将更为深远。
物联网产业链通常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技术涵盖工控、嵌入式、网络通讯、云计算、图形应用等领域。碎片化场景体现在具体的全球化需求方面,比如建筑、工厂、水务、农业、环保、交通等,具有典型的ToB/ToG特征。
从传感硬件到应用方案,能否像互联网一样不分行业、不分场景覆盖用户?这是一个伪命题。现在和将来都很难由一家公司来完成。但是,“平台”+“生态”可以!几乎所有的大厂都在做物联网平台,把硬件和应用解耦,让更多的设备连接起来,提供更多的应用。当然,更多的中小厂商正在借助物联网平台的概念,服务于特定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他们会作为业务落地,一个一个做项目化的业务。
巨人环顾四周,还有机会吗?
传统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交汇,更有可能产生新的机遇。
鉴于物联网行业的特殊性,互联网大公司很难单纯通过技术复制能力、流量变现思维、资本补贴等方式快速占领市场;老牌工业企业也很难通过之前行业的积累快速复制到其他领域,并取得同样的效果。
阿里云IoT、小米IoT、涂鸦智能主要围绕消费物联网,提供开放的SaaS云平台,结合wifi等通信模块,赋能厂商量产新联网设备,解决增量设备。云的问题用于智能家居等场景,如常见的智能插座、智能音箱、智能微波炉等。但就工业互联网而言,无论是产品还是模式,都难以复制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
Genyun(三一重工)、Kaos(海尔)、航天云(航天科工)等平台聚焦工业领域,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解决工业设备运维、精益生产等问题.此类平台通常以项目为基础,成本高、门槛高、需求量大。同时,对平台技术能力、流程流程等业务沉淀也有更高的要求。但优势和沉淀在项目复制上,仅限于同类型制造场景。不同行业的设备类型和工艺流程大不相同。比如钢铁行业、纺织行业,都无法避免巨额的边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