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发力下沉市场不是个秘密。不过,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发力下沉市场的便利店品牌的日子并不是都那么好过。有调查显示,从整体情况来看,部分三四线城市便利店的发展情况已经非常接近一二线城市,竞争十分激烈,整体增速放缓。与此同时,区域品牌整合案例频出,有业内人士直言,便利店行业现在进入到了整合期,到了品牌拼“内功”的时候了。
整体增速放缓
“没想到盐城会有便利蜂。”江苏盐城的消费者张先生最近发现,街边有了新的便利店品牌——便利蜂。他表示,以前在北京出差的时候见过这个品牌的便利店,没有想到最近竟然开到了家门口。
事实上,盐城只是便利蜂最新下沉的五座城市之一。“截至10月8日,我们在淄博、盐城、连云港、东莞、中山开设了新店。”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各类政策利好、当前大消费市场的活跃,我们目前不仅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拓展,同样也在下沉市场积极布局便利蜂的门店,并为所在城市提供各类民生服务。”
早在2018年就开始布局下沉市场的便利蜂,只是众多下沉中的便利店品牌之一。近两年,无论是罗森、7-11这类日系便利店巨头,还是美宜佳、便利蜂、见福、金虎便利这类本土便利店龙头,甚至一些有资本助力的区域性便利店品牌或新兴便利店品牌,都在下沉市场中拼杀。不过,热度正高的下沉市场如今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2020年全国各城市便利店的发展规模整体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其中,门店数负增长的城市占所调查城市总数的27.8%,占比超过1/4,而上一年度这一比例仅为8.3%。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三四线城市便利店的发展已达到成熟市场的水平。这意味着,众多便利店品牌看重的低房租、低人工成本以及市场空白等优点,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中已经不复存在。中山、惠州、莆田等城市便利店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一二线城市。其面临的问题与一二线城市基本相同,房租、人力成本的持续高企使得便利店的经营压力相对较大。
北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认为,标准的连锁便利店对当地消费水平要求比较高,三四线城市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而当初下沉市场风口起来的时候,一些便利店品牌盲目进入、盲目扩张,导致发展后劲不足,“有一些失败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城市便利店的发展基本上与其所在城市的GDP保持同步。“并不是每个下沉市场,都适合便利店下沉。”赖阳表示。
发展潜力仍在
增速放缓、竞争压力变大,是否意味着便利店如今在下沉市场的发展达到了天花板?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便利蜂最近新进五城一样,罗森、7-11等便利店品牌也依然在发力下沉市场:罗森继续布局京津冀一体化,7-11则大力拓展区域加盟,不少本土便利店龙头品牌也没有停下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域市场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