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我们就听过“井底之蛙”的寓言:
一只小青蛙每天生活在一口井里,井里有充足的水和食物,所以这只青蛙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每天,青蛙看着头顶的天空,快乐地游泳,快乐地唱歌。
一天,一只鸟飞到这里,停在井边休息。
青蛙主动打招呼说,你好,你是哪里人?
小鸟回答,我从很远的地方飞来,我要飞到很远的地方。现在感觉有点累了,就来歇歇脚,休息一下。
青蛙很惊讶的问,天空不就是大一点吗?怎么说很远呢?
小鸟笑着解释说:“你在这口井里住了一辈子,看到的都是井口那么大的天空。你怎么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惊讶地看着小鸟,脸上一片茫然,心里有一种失落感。
其实我们在嘲笑这只井底之蛙的时候,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井底之蛙吗?

02
我们每个人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做着一份工作,围绕着家庭生活,用过去的经验去认识世界,处理问题;
久而久之,脑子里滋生了一大堆“傲慢与偏见”,不知不觉就成了井底之蛙。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处处都是囚徒。每个人都把自己禁锢在狭隘的认知里,像井底之蛙,对此一无所知。
人为什么会慢慢变成井底之蛙?
当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时,我们就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但这些经历有利有弊:好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封闭的思想却可以阻止我们前进。

03
当初清朝自视朝廷,看不起其他国家,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喜欢搞“闭关锁国”的做法。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落伍,一步步走向灭亡,最终被时代淘汰。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陶醉在狭小的自我域里,看不清真实的世界,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模样,扭曲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自卑与超越》一书写道:
我们经历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当我们把一些特殊的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时,我们很可能会犯一些错误。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经历和赋予它的意义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会是错误的。
这就是《北京大学哲学教程》这本书里说的:我们的世界是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有什么样的自我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04
有句话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而我们自身的能力和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只能看到冰山一角,就像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天空一样。
所以,我们再聪明,再优秀,再成功,也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一种相对的优越感。
有的人一辈子呆在乡镇,觉得自己很嚣张,开着车,衣食无忧,生活小康。但是到了县城,发现成绩什么都不是。
住在县城的人觉得有车有房,工作稳定,生活美好。但是他们一旦去城里探亲,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住在城市里的人住更贵的房子,开更贵的车,有体面的工作,对生活感到舒适和满意。但当他们去省会城市旅游,逛了一圈后,看着眼前的高楼大厦和一望无际的场景,也会自卑,觉得自己活得像井底之蛙。
即使省会城市的人住着几百万的房子,月薪几万,孩子受的教育也比较好,但是到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看着别人几千万的房子,几百万的年薪,也会觉得自己很卑微,活得像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