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句话,叫做“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意思是说,当发生某个事件时,普通人往往很在意事件本身的结果,并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结果让自己满意,而智慧的人则会去找到结果背后的真正起因,从根上去解决问题。
在阅读《反脆弱》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这么理解,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对这句禅语有了另一层认识。大多数人固然很在意“果”,但是其实也会畏“因”,只不过畏惧的不是真正的因,而是本末倒置后的那个“因”。换句话来说,就是凡人把真正的“因”看成了果,把真正的“果”看成了因。
01 舍与得的智慧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交谈,聊到了成功人士和助人的话题,我跟他说,想要做成功人士,就得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和习惯,比方说成功人士常常会给予别人帮助,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这位朋友立刻反驳说,有了钱才能给予别人帮助啊,没钱怎么帮助别人呢?在他的逻辑里的因果关系是因为“成功,有钱”,所以才能“给予别人帮助”,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但事实上他们把因果顺序弄反了,真正的因果顺序是因为“给予别人帮助”,所以才能“成功,有钱”。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阿里创始人马云在刚刚创立公司的时候,由于缺少资金,员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20多个人挤在一套民房里边,靠500元的月薪度日。马云是靠着什么成为成功人士的呢?他始终贯穿如一的信念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帮助千千万万商户从线下的小舞台搬上了线上的广阔平台,也帮助了数亿网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称心如意、价廉物美的商品。
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在他的自传《心若菩提》中讲到他到江西做生意货物被扣,债主催账,工地发生火灾导致身无分文,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形之下,他仍然保持初心,无私的为工地修理机械,最后得到了工地领导的高度肯定,这一举动,也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帮助他绝处逢生,为他之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类似的名人故事还有很多:
袁隆平先生帮助全世界人民吃饱饭的解决了问题,他成功了!
巴菲特先生将价值投资理念无私奉献给全世界,帮助很多人实现财务自由,他成功了!
乔布斯解决了把个人电脑搬到手机上的问题,他也成功了!
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的原因无一不是给予他人帮助。
前段时间我帮一位朋友的亲友做高报咨询服务,原本只是抱着帮助他人的心态去做事,后来她告诉我,孩子录取了满意的学校很开心,说什么也要给我发个红包,这算不算是意外惊喜呢?
当你总想追着钱跑,总想着要“得”的时候,钱会离你越来越远,因为你内心很匮乏;
而当你抱着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心态去给予的时候,钱会追着你跑,这才是真正的财富之道!
02 读名校就能成为学霸吗?
作为父母来说,最重视的事情莫过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为的就是谋求一个优质的学校入读机会,在这些购买学区房的家长眼中,入读了名校,孩子就能成绩好。但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现实生活往往给这些疯狂购买学区房的家长啪啪打脸。
我有个亲戚在南方某沿海城市,孩子自小成绩较差,早些年就花重金购买了一套优质学区房,据说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但是孩子入读后,成绩一如既往的差;无独有偶,我一位朋友也在本地买了套学区房,指望名校能教好他的孩子,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承认,早知如此就不该去买什么学区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