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这个词,往往是一个分水岭。在“朋友”之上,是知己、兄弟、闺蜜、爱人、伴侣、亲人;在“朋友”之下,则是伙伴、同事、熟人、认识、陌生。“朋友”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想要达到“朋友”这个层级,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对付出和回报的平衡有要求。

也许某些人,你认为他是你的朋友,甚至血脉相连、同床共枕,但在你心里始终在权衡利弊,算计着你为他付出多少,他为你付出多少,你的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正比,那么你们实际上也并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所谓“貌合神离”,也差不多如此。
而另一些人,他只是你的同事、熟人、上司、下属,但你却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不在乎他回报你什么,只要他更好,你也就开心,那么你们实际的关系也就超越了同事,成为了朋友。所谓“亦师亦友”,也差不多如此。
按照这标准来说,真正能成为的人,其实很少。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只能称之为“认识、合作、共事”。其实这样的关系未尝不可,因为朋友关系反而会给彼此带来压力,因为朋友需要的是情感投入,而合作关系则单纯得多,只要平衡好利益关系就好。
然而,我们总是会被误解,用对朋友的期待去要求同事,但自己却只想以熟人的付出来给予别人。简单来说,大多数人都是口头上大公无私,内心却锱铢必较,无时无刻不在权衡利弊,总希望自己多占一些便宜。结果呢,朋友做不成,同事关系也维持不好,看上去和所有人关系都不错,但所有人背后也都不会讲你的好话。
当然,对任何人不求回报的付出,这种焦裕禄的性格也不好。任何人都不是天使,不可能维持对所有人热情洋溢的付出。所谓“大公无私”永远都是个伪命题,最终都有崩溃爆发的一天。人性,原本就是趋利避害的。因此,对于“朋友”之下的关系,因付出而索取,是完全正当的。
对于“朋友”之下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度的把握,也就是平衡。既不要损人利己占便宜,也不用大公无私厚往薄来。那么如何保持平衡呢?核心就是两点,利益方面寻找共同体,冲突方面寻找博弈平衡点。
利益关系,其实是人与人之间最稳固的关系。虽然这句话不好听,但其实是真理,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你和一个人能够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往往是有共同的利益,只不过你们表面上把它归结为投缘、说得上来、价值观一致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当你和一个人关系破裂时,往往也是共同利益被打破导致分赃不均,也就是所谓的“能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只不过你们表面上把它归结为战略不统一、思路不一致、方向有分歧等,来掩盖彼此追逐利益的真相。
既然如此,想要维持和一个人的合作关系,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彼此共同受益的利益共同体,说好听的,这就是“共同的奋斗目标”。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两人共同完成,就一定要公平受益,也就不存在谁为谁付出的问题。再多辛苦,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只是顺便成全他人。
这种利益,有的时候是收益,比如奖金,有的时候是惩罚,比如绩效考核。当团队一起完成了一项工作,领导不要独吞奖金,拿出来让团队一起分享。宋江为什么能够在梁山聚义,还不是靠着散财,才让任何人都愿意和他合作。而当团队要进行一项工作时,也应该明确考核目标,当任务完成不力时,谁来买单,付出多大的代价。这样才能确保任务能够有效完成,正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