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在你看来,不过是身外之物。当你从内心断了合群的念头,就不会被谁左右了,也不会被任何圈困住了。
04
活得通透的老人,都会独处。
现实社会里,有的老人是被“独处”的;有的老人是主动“独处”的。虽然外表看起来差不多,但生活的质量,却天壤之别。
总能听到老人孤独中过世的消息,甚至有一些老人,过世后几天才被邻居发现。也有一些老人,形单影只地去医院、购物,不知道用智能手机,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
如果学会了独处,生活状况就不一样了。
文豪苏轼,大半生都在漂泊。晚年时,从惠州转到海南。
在惠州,他和当地的人一起种地,一起采摘果子,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美谈。
到了海南,当地人的生活很苦,他却没有皱眉头,而是寻找“美食”,听一听当地人的趣谈。
原本廉价的生蚝,经过他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花样:“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耗,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
享受独处的时光,你就会和孤独握手言和。不管是被人群排斥,还是看了很多人的脸色,都不会放在心上。
退休了,活得好不好,不是看饭菜的价格,而是享受做饭菜的过程;某种爱好结果如何,不是比赛拿了名次,而是你喜欢这样打发时间。
莲花盛开,并不是因为有人点赞,而是生活习性如此。你活成了莲花,说明你的内心世界,已经“独处”过了。
05
黄永玉在《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中写道:“明确地爱,直接地厌恶,真诚地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余生不长,你可以非常直白地表现自己,非常直白地表达喜欢或者厌恶。
要懂得,和“别人”划清界限,最顶级的方式,就是各自安好,彼此释怀。而不是一辈子不再见,或者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堵高墙。
亲爱的自己,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吧。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