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道光朝的名臣陶澍回乡省亲,途中经过醴陵,当时的知县为了迎接陶澍,特地邀请左宗棠在陶澍下榻的公馆门口写了一副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走进公馆之后,陶澍又见到一副对联:
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渌水俟君清。
陶澍立马不淡定了,当即提出要见一见对联的作者左宗棠,并派自己的车马前去迎接。
见面之后更不得了,陶澍对左宗棠一见倾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不仅预言将来的左宗棠会比自己还更有出息,陶澍还主动提出要和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把独子托付给左宗棠。
当时的陶澍是什么样的人物?誉满天下的治世能臣,功成名就的两江总督。而左宗棠,不过是一书院的山长,不第的举人。
但是,他的才华,却让陶澍叹为观止。
除左宗棠外,近代湖南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人物,在年轻之时也常常被人称赞和赏识。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不满二十的毛泽东,写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国文老师柳潜激动地在这篇不到五百字的文章后写下一百五十字的评语,感慨到:“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恩师杨昌济更是在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地向章士钊推荐自己的得意门生:“吾郑重语君,二子(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因其在会场上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和赏识,孙中山亲自将毛泽东列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人选。
不胜枚举。
世界上,但凡有真才有大才的人,也许会因为时运不济而命途多舛,但是他们才华所放射的的光芒不可能不被人看到。
作为普通人亦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才能一定会被学校师长、家族长辈、同龄朋友、单位领导等看得清清楚楚。
努力成才是正道
前两年有同学找我聊天,说他计划转行计算机,我问为啥,他说还是计算机行业高薪,年薪三四十万都是白菜价,我们班以前的某某现在不也年薪也几十万了。
但是我听了就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他对比的同学是985名校毕业,而他只不过是一个不知名的二本院校毕业。
两人差距太大了。
据此我观察,大部分人毕业后进入社会,会产生一种错觉。
就是会忘记人和人之间存在差距这件事,毕竟人看起来都一样。优秀的人也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两个耳朵一张嘴,有才能的人往往还是相貌平平,从表面上看不出奇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