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味清欢 读者 2022-10-07 18:26 发表于甘肃
文/一味清欢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生活就是由一件件琐碎的事情拼凑而成,“处事”即“处世”。
我们面对每一件事情的态度,也决定了我们选择怎样的生活。
一个心胸狭义,气度小的人,会把自己困在方寸之地,沦陷在琐事里。
一个胸怀广阔,有思想高度的人,则会选择遇事不争论、遇难不回避、遇错不责人。

遇事不争论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与人争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一个高赞回答十分真实:
“当时争得面红耳赤,一心只想压过对方一头。回头复盘时总觉得没发挥好,脑子里又想出很多精妙的反驳。”
看似只是一次争吵,其实会带来一连串的内耗。
有一日,季羡林与臧克家在一家小餐馆吃饭。
隔壁桌的妇人去洗手间时,将孩子独自留在了板凳上。
孩子伸手去抓季羡林桌上的花生米,不慎摔倒在地。
季羡林连忙抱起哭闹的小孩进行安慰。
这时妇人出来了,以为是季羡林惹哭了孩子,对着季羡林就喊:
“你为什么欺负我儿子?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可跟你没完!”
季羡林面对泼来的脏水,愣了一下,没有辩解,只是回到了座位上。
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明明是被误解了,你为何不还嘴?”
季羡林说:“和她争论,事情只会越来越糟,她只不过是担心孩子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孔子有言:“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来源:全景视觉
对于季羡林而言,他觉得第一时间为了自己开解没有什么意义,他理解对方身为人母为孩子担心、紧张的心理。
一个有格局的人,往往能放过眼前的输赢;一个境界高的人,不会让无谓的琐事占用自己的精力。
或许,逞一时口舌可以发泄我们当时的不悦,但在沉着冷静后,你会发现平静处理才是最佳方案。
遇事不争论,是一种处世的格局,也是做人的智慧。

遇难不回避
苏轼在20岁时就一举考中进士,后因才华横溢,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他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
可谁也没承想,人到中年,43岁的苏轼受到官场斗争的牵连,卷入了“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