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小溪河
黎强
从老家门前一眼望去,一条细细弯弯的小溪河从远而近,带来清澈的浪花,肥美的鱼虾以及山螺蛳、螃蟹,给儿时增添了童真、童趣。小溪河在山野中,俨然一根沾满乡土味道的琴弦,映着袅袅炊烟、劳作耕牛以及高粱红、玉米黄、李花白、桃花红,弹奏着挥之不去的故乡弦音。
小时候,从老家门前院坝旁边的不足半尺的茂密野草小道下去,就可以看见一条约莫二丈宽,比溪沟大、比小河小的小溪河。清清的水流从不知名的远处流过来,与河床中的一些大石包、小石块碰击后,泛起朵朵浪花,煞是好看。孩提时代,玩心使然,就老以为回到半山腰上的老家,能够捉鱼摸虾的小溪河就是乐园,却忘记了,要从老家院坝下到河沟底,一不留神,是要坐“滑滑车”的。因为还是小娃儿,外软内硬的黄泥巴路踩不稳、踏不牢,就会“一坐墩儿”滑倒,溜出三五米,粘得一屁股的黄泥巴稀泥,把过年的新裤子弄得脏兮兮。待回家后,必定被父母亲狠狠教训。只是碍于过年过节的,父母亲有些忌讳,忍住了举在手中黄荆棍。
来到小溪河边,按捺不住童心爆满,也不管河沟里吹来的嗖嗖寒风,赶忙脱下鞋子,光着脚丫下河,从小溪河的下游开始,自下而上,搬开一块一块、一坨一坨的石头,开始抓螃蟹。瞄准石头后,双手把稳,忽然间把石头翻开,一双小手“虎”地按下水中,生怕受惊的螃蟹顺水而逃。石头翻开,浑水泛起,眼睛是看不见水中的螃蟹的,只能用小手在水下感触——这也是为什么在小溪河要从下而上抓螃蟹,就是避免从上而下抓螃蟹的话,上游的浑水会把下游清澈的水染得浑淘淘的,造成满河浑黄,哪里去抓螃蟹哟。按住的螃蟹在小手下突围逃窜,鳌脚毫不客气地咬住嫩嫩的小手,“哇”地一声哭叫,缩回浸在水中的小手,那被惹急的螃蟹还死死咬住小手不放,瞬间被带出水面。痛得惊叫唤的娃儿还未反应过来,刚露出水面的螃蟹预感不妙,松开鳌脚,跌回浑黄的水中,逃之夭夭。被螃蟹夹出血的娃儿没有顾及小手疼不疼,只是一个劲地给表姐表哥嚷嚷道,螃蟹跑啦,螃蟹跑啦,好大好大的螃蟹哟,有吃豆花的小碟子那样大耶。表姐表哥不信,少吹牛提劲的,跑了的都是大的。有本事去抓回来呀。
手被螃蟹咬得出血的我,到手的螃蟹跑脱了不说,还被表姐表哥奚落一番,心里好委屈,索性不抓了,怏怏地回到小溪河岸,穿上棉制“鸡婆鞋”,把小嘴儿撅得老高,来到石壁旮旯避风。
表姐表哥们本来就生长在小溪河边,比我更熟悉小溪河,捉鱼摸虾抓螃蟹的本事比我娴熟。不一会,就抓了半小桶鱼虾螃蟹,还在我面前晃悠着,说,看到没得,看到没得。那意思是说,哼,这才不是吹牛哟!
回到老屋的灶房,几个小娃儿把鱼虾螃蟹丢给姑爷。一旁的父亲眼睛放光,说,快点打整,快点打整,油炸,下酒,哈哈儿喝两杯。姑爷三下五除二,一杆烟的工夫,一大盘油炸小溪河鲜就端在父亲的面前。父亲叫来娃儿们一起,围坐在堂屋的老桌子上,让娃儿们吃得小嘴巴叭叭地响。而父亲自己,则只夹了一个稍大的油炸螃蟹,下着自家酿的高粱酒,吃得有滋有味的。
不曾想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小溪河的上游有人开石,整天里兵兵乓乓的,还有用土炸药放炮的,“轰”的一声,石块石渣石屑到处乱飞。久而久之,河道淤塞了,上游的水源被严重破坏,小溪河就像患病一般,极速地瘦了,而且瘦得不成样子。
姑爷原是生产队长,还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眼见小溪河被折腾得如此孱弱,好不痛心,就去与开山取石的一方交涉,效果甚微。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没有人会理睬一个农村老汉的干涉,照样我行我素,活生生地把小溪河上游的石壁开采得满目疮痍。可怜的小溪河,鱼虾不见了,螃蟹不见了,山螺蛳也不见了,就连两边的李子树、桃树都耷拉着,毫无生气。儿时的小溪河,从此只剩下苟延残喘、奄奄一息了。
那段时间,每每回到老家,我还是会下到小溪河底,去看看小溪河,走走干涸的河床,摸摸连一点苔藓都不长的石头,再去光秃秃的李子林桃林转转。但眼前的景象,却只会让我的鼻子酸酸的,眼睛湿漉漉的。
这些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春风早已经吹遍了老家,绿色、生态的热词早已经耳熟能详,就连掉光了牙的三舅公,都会讲几句“乡村振兴”的段子。姑爷更不消说啦,看到起死回生的小溪河慢慢变胖了、变靓了,那心里的高兴劲哟,全部挂在了脸上。闲暇时,姑爷时不时扛着一把铮亮的锄头,沿着清亮的小溪河一路转悠,除草,疏浚。走得累了,渴了,随手掬一捧小溪河水喝着,就像喝的是一杯陈年老酒,满足地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