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桥沟游记
邸广平 文/图
6月3日,恰逢端午节。端五,与水有关,汨水江头叫忠魂。往年在泾河听涛声,捡石头。今年由于河道封闭施工,便去了水桥沟。水桥沟又叫湫合水,这是一个古老的河沟。因为有水,当地百姓称水条沟,即有水的一条沟,这是和西门外的甘沟相对应。后来,因为桥,变成了水桥沟。
据史料记载,北宋神宗初,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在东三里湫合水上修建乘风桥,又名咀儿桥、鱼儿桥。1949年 7月30日,中国人民野战军第19兵团从鱼儿桥进了平凉城,解放了平凉,鱼儿桥遂改名为胜利桥。水桥沟和纸坊沟之间,即今天的南台村南台社、红照沟社、水桥沟社因“嘉靖八才子”赵时春(字景仁,号浚谷)住在这里,两沟小溪畅流,烟云缥缈,加之村庄里的袅袅炊烟,构成了一副绝美的乡村清晨美景。所以在赵时春的笔下,“浚谷烟村”就成了平凉八景之一。
水桥沟很好找,从和平医院边的胜利桥顺着流水往进走,在童家山咀往东去,穿过越来越密的居民区,到水桥沟剧场下车,便是天然的水桥沟了。昔日的平凉,西面甘沟,东面水桥沟是天然的屏障,让城里的民众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安然生活。站在沟口一眼古井旁,望着对面的龙王庙,觉得脚下的小溪有了神威。水桥沟,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从远古走来。
这里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两面的山坡上,有民国期间的窑洞,这里曾屯集过驻军,也住过五十年代在这里兴修水库、大炼钢铁的民工。解放初,从河南等地逃难的民众在这里安家过日子。这里也曾建过学校,办过工厂。岁月如梭,如今又恢复了原始状态。 小溪两边树枝高耸参天,亭亭直立,鸟儿在枝头对唱着。忽然从脚下的草丛中飞起两只野鸡,吓人一跳。几个先到的小朋友在清水里抓蝌蚪和小虾米。越向里走,视野越宽阔。
一群羊顺着小溪从沟里往外走,牧羊的是一位老人,他家在沟口,养了50多只羊,每天都要在沟里放牧,已有20多年了。和他交流,原来沟里住的人多,种了不少杏、梨等果树,每到收获季节,人气很旺。后来农民都进城了,土地逐渐荒芜,没了人间烟火。这几年,城里人周末假期来这里纳凉寻找乡愁。几个脑子灵的人从农民手中承包土地,种菜种花,搭建帐篷,待客野炊,沟里又恢复了生机。
说话间,有几个人提着塑料瓶来取水。在龙王庙下的沟渠边,有一眼泉水很旺,清澈的水从沙石里外往冒。据取水者说,这股水泡茶特香。我问为什么,他指了指龙王庙。
始建于1958年的土坝尚在,但已无库水。淤泥将这里变成一片平地,长满杂草,两个姑娘在里面放羊。在坝的东面,立了一方石碑,走近知是九龙潭遗址。据碑文记载:九龙潭庙位于水桥沟境内九龙山西侧滴水崖上方。
九龙潭庙历史悠久,为清末民初华亭蔡岭山人陈老师、当地乡绅于万义、安姓会首共同主持修建。在当时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一二层依山势掘窑洞二十余孔,有石磨一台。石缝中有泉水喷涌而出,形成天然瀑布。向南约二十余米,俗称滴水崖,夏日游人摘取荷叶卷筒取水饮用,泉水清甜爽口,沁人心脾。冬日滴水成冰,冰挂形成一道冰瀑,晶莹剔透,璀璨夺目。
现在的水桥沟,尚未开发,还处在民间自发休闲探险游阶段,基础设施简陋。在乡村旅游日渐火热的今天,如果纳入近郊旅游规划,在保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可使昔日“浚谷烟村”成为人们郊游休闲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