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土地好流转,靠县城近,水源丰富,地瓜藤蔓长势喜人,铺展成绿地毯,引诱我们走进“康之源”高效示范农业基地。“该处是市委组织部的扶贫项目,主要种植5种西红柿、西葫、羊角蜜等。”听闻至此,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探究竟。
烈日炎炎下,一座座白色大棚犹如降落人间的热气球,次第排开,蔚为壮观。大棚一侧精致的小屋,贴着大棚序号,下缀海丰街道扶贫资金增收的字样。俯身进入,袖珍的窗户透进光,里面摆放着整齐的农具,再往里走,光线暗下来,温度逐渐升高,像在长长的隧道里,打开一扇拱形门。热浪一波接一波,打在脸上,覆盖全身。高擎的柱子顶着钢架,龟裂的土地冒出几根野草,到处光秃秃的。我使劲揉了揉眼,瞬间被热气打湿。原来是开始播种前进行高温灭菌,9号大棚则另一番景象,黄色的粘虫板挂在钢架上,吊蔓专用绳互相缠绕,翻耕过的泥土热气腾腾,已用稻壳有机肥施肥完毕,正在浇水闷棚。渐渐地,我们汗流浃背,不停地擦汗。定睛一看,温度计显示58度。这真是乡村天然的汗蒸房!转念一想,在职的村民是怎么忍受超高温施肥,种苗,浇水,吊蔓,整植,修果的?诚然,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瓜果满园;却也算是恰逢其时,看到创业的青年人在希望的土地上挥洒青春。
“60后的农民快种不动地了,70后的不想种,更别提80.90后了”。康之源生态产业园的负责人长叹一口气说。他黝黑的皮肤在烈日下闪闪发亮,如果不主动跟我们搭话,还真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或者说,他已经融合了这片土地的元素,淳朴憨厚。作为80后的“新农人”,常年累月扎根村庄,痴迷生态农业大棚种植,令我刮目相看。
走进园内,沉甸甸的葡萄缀满藤架,一串串“阳光玫瑰、美人指......”绿的发亮,果粒大小不一,兄弟般紧挨在一起,任谁也难分开。园内正中央,悬挂无棣县文旅局颁发的党员服务示范基地的牌匾,熠熠生辉。我走过砖砌的小路,小心翼翼摘了一颗绿葡萄,放在嘴里,果肉劲道,酸涩中透着甘甜。还有半个月才能成熟,糖分在光照中一点点积累糖分。出于对葡萄的误解,认为紫葡萄应该是甜的。我又下意识尝了一串巨峰葡萄,果皮很容易剥离,肉嫩多汁,带一点淡淡的草莓香。
突然,两大串紫黑葡萄缀在藤架低处,我们欣喜若狂,刚要下手,庄主说它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月光之泪”,我的手又缩了回来,使劲咽了咽口水。我想它肯定熬过无数个日夜,忍受孤独无人问津的的日子,才凝结出这种壮如小手指,蓝宝石的晶莹剔透吧!
不远处,红叶石楠和月季花竞相绽放。对面是村里“御用”菜园,成畦的朝天椒互相拥挤,娇艳欲滴;黄瓜嫩绿,垂钓着夏日热烈的阳光;豆角饱满,尽情地吸收田园的热量;我贪婪地享受着吹过的乡野清风,静静地躺在村庄的怀抱里.......

(本文图片摄影,图一:Tom Fisk;图二:Emre;图三:Oleg Podlesnykh)
作家简介
韩晓菲,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诗歌、散文爱好者。闲暇时钟情于诗歌朗诵,诗风清新自然,文字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齐鲁晚报》《滨州日报》《滨州旅游》等。以心暖心,爱寄生活,与友静等菩提花开。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