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是在害怕结果的失败,但这还不是真相,真相是,在我们看来,我们以为失败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价,失败是在宣判我们的无能,我们不想这样。
也许当你追问自己“我想要什么”的时候,你也是出于逃避吧。
逃避,是沉重感之源。
03
不是逃避,但他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原来可以解决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承载着所有迷茫人士的哲思空间,还有相当多的人,他们不是出于逃避才去纠结,他们是因为“干不好”----然而,他们也并不知原来他们的问题是因为“干不好”。
他们说自己不开心,他们说他们在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但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做不好那些事情,或者没有把心思放到做事精进之上----试问,有谁会认为那些做得半吊子的事,就是他们内心想要做的?又有谁会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李笑来说,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如果没有意义,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会有兴趣了。
做好一件事,是在挖掘深度,深度---广度是一个T字,费曼老师的说法是,当你对一件事的研究朝着深入的方向走,你的乐趣就不会再满足于浮皮潦草。
深入本身自带乐趣,而有部分人可通过做事专精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04
弄不清我们想要做什么是人生常态,接受or?
最后还有一种----我想说,属于这种情况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他们不是逃避,也不是干不好,他们遇到的是真问题----或者说,在某一阶段,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真问题,但我敢保证,不是每一次我们想的都是真问题,请不要自作多情。
这时可以引用印度哲人的话了,克里希那穆提,他说: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时代如此,在我们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着。
李银河知道吗,就是王小波写“你好哇!李银河”的李银河,她是社会学家,她现在退休六年了,也还是在知乎跟高中生说,她仍没弄清自己想要做什么,只是对社会学做起来还有一些快乐。
我们中的有些人,他们执着于搞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出于这样一种迷思:
冥冥中,他们好像觉得找到自己想做的某件事或者某个行业,就真的可以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把生命尽情投入,然后就可以获得巨大幸福和收获了。
他们找的是那个可以让他们全心投入而又无怨无悔的东西!
这一切都要拜文化的熏陶,比如电视电影里无数主角的案例,无不是诠释着:是因为那些人找到了他们热爱的事业,才可以如此的尽情投入。
他们并不是羡慕那些拼命的牛人有多投入,而是羡慕他们有一份可以投入的事业;他们不认为自己不成功是出于付出不够,而是因为没有那份可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的事业。
那什么是他们想要全心投入的事业呢?
他们回答不上来,最后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切又回到原点,「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为原罪,众矢之的。
05
不再回去循环了,让我们跳出来。
那些还在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痛苦的人,那就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