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之所以觉得和高人聊天有收获,是因为高人口中的磷光片羽能启发到你,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金句”。但如果你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只好这口“金句”,你学得可就浅了。
首先,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相对于被动获取,碰撞和交流有成倍的增益之效。
其次,少数能够意识到深度交流价值的人,多数学得也仍不彻底,他们只求多认识一些优秀的人,多进行一些深度的谈话,然后从高人处再听到一些令他们高潮的话语——这“高潮”还是求诸于外,不是么?
怎样让自己成为“高潮”内容的生产基地,怎样真正的学习高人的长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有的人笨到一个答案也想不出,我的答案是,语言。
语言,不止是有金句,至少还有几点,结合我的经历,我谈一下我的看法:
1、语言是可以准备的。
基于屡次这样的发现,第一,我自己在文章中说的一个高光思想,其实其实是来自于近期我的所思。也就是说,如果近期我没有过那样的深度思考,我就不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很自然的拎出那些有意思的东西;第二,在和被人进行聊天的时候,我发现,我说出的一些能够震惊他人的内容,其实也是因为我近期的了解。
写出来和说出来的表现形式都是语言,之所以有些吉光片羽能够刺激到你、让你豁然开朗般嗨起来,其实是在遇到你 之前,我已经有过一些并不是针对你的“准备”,只是,和你深聊的时候,我做了一次思想次材料上有机的整合。
养成一个经常深度思考和深度了解某些事情的习惯,这就足以让你在一些闲聊中,“很富有启发性”。
为什么强调“经常”?很久之前我一直强调的就是:你是近期的你。可能这句话并不严谨,但它却是一个很好的指导自我成长的方法论。不是有那句话吗,一个读书人,“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话真的不夸张。你要是搞写作,一定能够体会到,要是几天不写,你看看自己的手感还有那么好?其实很多作家都有不间断写作的习惯。
你会说,每天都写,能够写出东西来吗?是的,可以。这是很反常识的一点,就是那些一直不间断写的,反而会不断有好内容出来,而那些说非得等到有灵感才去写的,最后成就无几。
可能你对作家这个例子不熟悉,那我举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例子,以前我听说某个高三的女生,住校期间,三年如一日每天六点起床就到教室做作业,节假日不休,最后考取清华北大,这个故事发在知乎了,一众人等纷纷表示佩服。这当然值得佩服,毕竟那么坚持。
但她的坚持真的需要那么大的力吗,其实她真正的成功正在于一连三年早起,而不是等到“有需要”的时候才早起,大家应该是认同的吧。
由此,我们再来看看《奇特的一生》那位时间记录者,很多人看到他一丝不苟的记录时间长达几十年,瞬间气馁,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但从上面的逻辑顺下来,你应该发现了,长期做一件事和短期做一件事,它遵从不同的逻辑。
短期靠坚持、勇气、尝试,等等,我们想到的是各种流血流泪。用短期做事的逻辑来理解一件长期做的事情,肯定行不通,那“气馁”情有可原。
所以,我想说,如果你想要好好写作,成功的法宝是:写了就别停下来,每天都写,让它连续。
这也是我给自己的教训。
做其他长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一直做”反而比“有计划在做”来得更简单,由此我们知道:中断,是大敌。由此我们也才知道:经常,显得很可贵。
2、语言是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