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还因为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仅仅因为对方知道“心流“这个词,就觉得命中知己,宝宝吓坏我了。
还有一位在行业里被称作很厉害的咨询师,他跟人聊天的时候,反复提及“心流“这个词,谈这个词的时候,他眼睛放射出光芒,他以为他在谈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奇异的是,听的人里,有很多人也是一副接受到新认知的模样。
这些让我感到惊讶的细节也让我反思,认知壁垒这种东西,在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的,并且,当你发现它存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恐怖的存在。
意识到认知壁垒存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可能活在同一个当下,但是大家的认知已有囧然的不同。
我再说说另一件事,就是公众号排版,有时候你看到别的公众号排版的字体好看,想要复制对吧,好吧复制过来,很多人没有办法就一直是一个个RGB的调试,最后找到看起来差不多颜色的字体。
但是有一种方法却可以简单的找到字色,不是取色,而是把内容复制到135编辑器,然后再后台看源代码,就可以直接看到准确的RGB----我不想在这里使用感叹号,因为知道这个的人早已经视为平常不起眼,但是不知道的人,他们是真的认为没有办法找到准确的字体颜色的RGB。
就说找字体颜色RGB那个,我们问过一些很有经验的自媒体编辑,不知道的是真的不知道,然后就一直按照着不知道的做法在做。
什么是认知,就是我十年前告诉你腾讯的股票值得买,至于具体怎么买,要看哪些书,注意哪些细节,这些就是知识。
在认知上,知道和不知道真的就是鸿沟,就是天壤之别。
所以,我才说,开放,并且想办法开放,很重要。
-
他懂得包装自己。
「包装自己」曾经在我这里是贬义词,但现在是中性词,就好像有个人穿的随随便便,但是有的人精装打扮,凭什么我们就贬低后者呢?
有个公司招聘,面试官就说,他们面试的一个观察标准就是这个人的打扮,是不是干净得体,外在的打扮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在意他人的看法,你到团队里,不在乎他人看法的话,团队合作就不行。
所以,从外在拾掇自己,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那A在语言上拾掇自己,又有何不可。只不过说,因为他这方面太强,强词夺理的时候,那确实有点不道德了。
想学习他的人,心法可以告诉你,就是你要本着一颗聊天要让别人收获到更多的心,然后把这件事当成你的一个习惯。
他真的是做到极致了,他经常进行“沙盘推演”,出去跟人聊天之前,他会实现有一些准备,可能会聊到哪些问题呢,好呢,想到了就去准备这些话题吧。
聊天回来之后复盘,想想聊到哪些话题可以表现得更好呢,好的记下,然后去对应准备这些话题。
这件事情具有积累效应。
长时间如此积累,你聊天会一直有料,你的聊天会变得从容,你经常会变成话题中心,你会变成一个更受欢迎的人。
除非,你害怕变成话题中心,除非你害怕变得太受欢迎----因为你真的没有经常这样嘛,而偶有几次的经历也让你诚惶诚恐,你会认为那样也不一定适合你,你想着算了吧。
那就算了吧,你了解一番,最后你又变成原来的模样----但愿这次你不再担心被别人看扁。
放心吧,没有那么多人去看扁你,因为他们不看你。
推荐大家去看一部我很喜欢的片子《芝加哥》,那部片子的结局完美呈现了这一点:你不是焦点中心,就没人鸟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