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5000余字,写出来颇废心力,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吧。
-
我曾在朋友圈调研过,问的是「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人大多混得比较差,你觉得这种现象存在吗?」。
尽管数据不准确、基数也不够,但不妨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符合我们基本认知的结论:存在,并且普遍。
提这个调研,我并不是想说农村怎样,我想说的是,农村(指的是真正的农村,不是浙江哪种富裕小村)是一个比“二三线城市”各方面条件资源都比“一线城市”差的地域概念,那么这些地方出来的大学生,跟一线城市中产、权贵家庭出来的大学生子女,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
下面是其中一位采访者总结的一些东西:





在这些对话里,农村小孩要面临这几座大山----一方面是认知局限,一方面是性格局限,图片中说的“性格劣根性”是一个挺重的词,不至于论到劣根性的地步,但我认为性格方面的挑战还是蛮严峻的,第三是外在资源。
有意思的是,这三座大山是相互作用的,比如一开始你没资源,这就造成你眼界局限,而眼界局限往往导致很多事情看不透,形成狭隘刻板的认知,塑造出一些负面的性格,这是从外到内的影响;反过来,性格改变不过来,眼界的不足,又会导致无法获得更多外界资源的机会。
这三座大山相互锁死,让你别想轻易挣脱,让人压抑。
它说,你且就受死吧!
你听它的吗?
谁能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
知乎有一句很真相的话,说为什么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差距不大,但是进入社会三四年,差距就拉得越来越大,回答云: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有差距,只不过做学生的时候,学生的这层身份把各种差距掩盖了起来。
所以,起点比别人低的大学生,一定要保持着比其他人更清醒的认知,你万没有自我陶醉的资本。
很多大学生以为大家进同一所学校,就都一样了,真的大可不必这样认为,也许你和别人唯一相同的地方,就只是你费尽心力才拿到的那张门票。
但不必气馁,好在你拿到了那张门票,有了这张门票,你才有资格去摘取更多的门票。
而在大学,这真的是人生少有的一段可以充分用来追赶前者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家会表现出普遍的迷茫性、懈怠性...机会属于清醒者。
你需要在大家懈怠的时候不松懈,你需要在大家迷茫的时候,更早的走出迷茫,你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去完善自我、找到人生方向----而这一点,对于处于各方面弱势的学生来说,往往又是最难的。
很多来自三四线、甚至农村的孩子,他们若真的考上了大学,那定然是很不容易的,这“不容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真的苦苦学习、把所有时间投入学习之中,他们只能以更多的时间投入去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否则他们怎么和大城市的孩子抢到进入好大学的一席之地?
他们眼中只有学习的时候,或许很多大城市的竞争者们早有过出省甚至出国的经历,也就是所谓开了“眼界”。
我用“所谓”一次并不是讽刺,实际上,开眼界这种事情,越早开越好。邓超最近那部教育尬片,里面那小孩不就是在初中的时候随着父亲去开了眼界,最后终于找到飞天的梦想吗?
另外,知乎的一位清华学生大概说了这么一件事,在某次课堂上,教授做了一个实验统计,最后发现那些上清华的同学,高考之前出过省的比例相当之高。
甚至于说,在大学报考之前,要是有的学生能亲地去“目标大学”考察体会,估计有不少人能避免一些以后会后悔的选择----这就是“眼界”、“见识”的作用。
但是农村孩子去不了,很多人没条件,“不能乱花钱”,第二是,真没这些意识。
这些孩子最后踏踏实实来学校,但由于过去「只有学习」的教育,认知这块就像没有“启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