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他们上大学之后,其实他们才是那批更容易迷茫的人,因为他们才是那批过去只有学习这根救命稻草的人啊。
他们更容易迷茫,认知上又有差距,你让他们变强,这也是为难他们。
-
所以,这就是逆袭之难的逻辑。
对个人,我们当然要就事论事,比如你要是农村出来的,但你会绝技,你会狮吼功,那你可以出门左转,去中国最强大脑。
但如果是对大多数的一般人,如果有人动不动就说让各方面弱势的一群人,通过什么什么方法,就可以超越一线城市、甚至权贵家庭的子女,你以为这些权贵是吃素的啊,他们的孩子原地爆炸,就等着你去超越?
逆袭权贵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只能从一些“自我逆袭”或者“逆袭自我”的角度,讲讲我的想法。
-
其一,尽量让自己清醒。
大家懈怠的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打鸡血。
大家在寝室打游戏的时候,你不要为了合群就跟着打游戏。
大家睡懒觉的时候,你还是要去上课的。
学习在大学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它始终是很重要的。
你得去上课,哪怕通过上课这件事离开哪种窝囊的状态也好,尤其当你不在一个很好的大学的时候。
记得有一个实验,说的是国外某著名大学,研究了很多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控力是最终决定学生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该上课就上课,该写作业就写作业。
自控这东西,你也可以说是自律。那,你去上课这件事,一是让你成绩好,二是锻炼你的自律,那你就要去。
尽管很多老师上课敷衍、质量差、无趣,但这不是你的责任,你不能因为老师不负责任,就也放弃自己的责任,你可以提前复习、公共课,据我所知,很多老师上课没激情是因为学生就那熊样,他们真的不想好好教。
那你自己准备好一些问题,其实可以跟他们有很好的交流。
在好的大学,老师是被抢着用的资源,但是在一般一点的大学,他们反而可以成为你的“独属”资源,甚至还能和他们交上朋友。
相信我,能够当上大学老师的,没错,的确有一些很差,但是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毕竟,他们都是大学老师了。
另则,在一般一点的大学,如果你看不上周围的同学,那这些老师可以成为你“最好的同学”,他们可以成为你最得劲、最有含金量的高参。
那些老师真的见过太多学生,因此如果能够交到心,你的疑问,甚至人生迷茫,相信在他们那里会常常有开解的方法,或者会被他们点醒。
其二,大量阅读。
我单独把这条列出来,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
相信除了教育部规定看的那些名著,估计很多人就没有看过太多其他课外书了吧----有很多人连教育部规定的名著都没看完,或者只是看了青少版?屈辱啊。
我也是统计过的,发现一个普通高中生,他在进入大学之前,真的没有太多课外书,有些人的阅读史甚至可以用几乎空白来形容,恐怖。
不管以前你有没有条件看,但是大学里,这是一次你唯一可以大量倒灌知识的机会。
专业书、通识书、文学书。
建议大一的时候大量看通识书,所谓大量,在我看来,就是读得像傻逼一样也不过分吧。
这个方法还有解决迷茫的疗效,子曾经这样曰过:
我主动利用,我利用“迷茫”做了一件对我影响至深的事情。 那时候,迷茫感很浓重,我很想找事情发泄,很痛苦,于是我就开始去看书,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必须恪守的阅读规则: 1. 一旦迷茫,就使劲限时思考,如果在两小时之内思考不通,那我就要滚去图书馆找书来读。2. 书可以是选的,如果10分钟内没有挑选出来阅读书目,那就随意在图书馆里抽一本。无论多厚,抑或运气不好,抽到无聊的书,都要从封面阅读到最后一页,彻底阅读一字不漏。我坚守着这条阅读原则,在迷茫情绪的“推动”下,我前后认认真真一字不漏阅读过140多本书,那也是我大学期间较真的一段阅读经历,我至今十分感恩。
----摘自《怎样做才能走出人生的迷茫?》,作者白诗诗
通识书,能大量的给你刷认知。
为了高考,你们眼里只有书,而且是那么久,你们可知道在你们准备高考的这些年,心理学、认知科学、经济学……这些方面,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