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我们名曰为学习的行为,最后都只能在以上判别法条下,被看成是“吸收信息”。
学习能力,用进废退。
前几天,一位妹妹要加我微信,理由说的是,她说看完了我所有的文章,说我写的文章比她看过的那些书都能触动她,她还做了笔记,并且也对她造成了改变。
那她因为哪篇而有这么大触动呢,我没有细问,不然你们又说我撩小姑娘。
给她微信,我在她朋友圈看到了分享,原来是那篇《学习没有续航,你将失去什么》,学习没有续航,你将失去什么呢,我说的是失去学习的能力。
日常我们动不动都会说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但好像对这四个字并没有什么真切体会哈?
是的,当你发现它真真切切是一种能力的时候,能够实实在在体会到什么叫做学习能力的时候,是在你发现失去了它的那一天。
那一天,是你悠游过了许多日子,忽然感觉需要学点什么了,或者是,很久没有学某样东西,但是面临着某一个机会或者考验,需要你去学习某样东西,那时候,你忽然发现,以前能坐下来,一下子学几个小时的那种心境,说没就没了。
也许你过去是学霸,在学校成绩很好,但是到社会久了,你哪怕只是多学一点哪怕没有以前课业那么枯燥、难度也没有那么大的东西,你都发现自己学不进去。
不说大学毕业的这些人,就说大学里,进了大学就想着自由的人,他们大一大二不怎么学习,到了面临考研准备的时候,多少人是发现自己学不进去才放弃,而不是因为自己不想考的啊?
所以,在这些时刻,我想你应该可以感受得到,什么叫做学习能力。
它是一种需要投注注意力的能力,但在我看来,有效学习,依赖的更是一种能够维持长时间持续高强度思考的能力。
很明显,高考让我们磨练出了一种,能够持续进行长达两个到两个半小时思考强度的能力。
所以,在这里特特别给高考学生一个提醒,从你个人脑袋可持续思考强度时长的角度考虑,你若能够良好的适应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思考时间,你就更能够适应你们的考试。所以,平时做作业的时候,以始为终,就向高考看齐,把作业攒到一块做,连续一次做两个或者两个半小时,即便在最初的作业的整体质量不一定会好,但是随着这样进行的次数多起来,你脑袋思考时长的适应力会慢慢的提升,整体的作业质量就会上去。
想一想,别人每天都是碎片作业,而你把作业攒到一块做,每天就比别人多一次考试般的历练和适应,你一年就比别人多处300次适应,你说小小的考试能够难倒你,奥利给,就是干吧,精神小伙!
同样的,也给大学生这样的建议,如果你准备考研,那就不要太想着玩,每天也还是要学习的,为的是珍惜这个从高中带来的,好不容易才锻炼出来的,能够适应长达两个半小时思考的大脑能力。
可以不必像高中那样学习,但还是要学,他们的建议拿过来也还是可以用的,就是即便在学的少的情况下,能够把学习的东西集中到一块去学,以始为终,至少一天维持连续学习两小时。
到了开始准备考研之时,初期,把持续学习时间改为三小时的连续体,还是说了,这样在初期会降低学习的一部分效率,但是最终,你的总体思考强度和适应力会渐渐上升,达到考研要求的三个小时。
最后,对于上班族,也同样的,尽量给自己创造大块时间集中学习,此举有助于你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思考强度的适应力。
我一直在倡导一种“基本功思维”,也即想想自己需要锻炼的基本功是什么,然后我们就像少林武僧练武传统那样,每天都让自己花时间去精进和积累。
在这里,学习能力其实可以作为大多数职场人士的基本功之一。
我们的学习,看中的是给自己的长期记忆做增量,我们的学习,看中的是它所能维持的高强度思考的持续时长。
长期记忆不断有增量,于是,我们整体的思考质量会得到提升,再加之我们对高强度思考持续时长的维护,于是我们就具备了长期进行高质量思考的能力----而谁又能说,这不是高素质发展所最缺的一种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