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上,他挑选了一些符合佛学主旨的格言,编成一本书《格言别录》。其中一句格言是:“修身养秋气,养生养春风”。
想着春风吹过,看到一片绿毛茸茸的草地,如果我带着一只狗出去,它一定会在草地上打滚,我的心也会变软。它一跑,大地就充满了爱。
一想到秋琪,我就想起了终究落选的王博。人杰地灵,年少成名,十七岁入仕,却日渐衰微。我仿佛看到了他孤零零的身影站在秋天,不管他有多难过,风还是会继续吹。
王博离开人世时才27岁,也算是壮年。想到这里,我的危机感也来了。也许有一天我会遇到意外,但我还没有成名。不知道他临死前会不会发现自己有点飘了。其实,他应该多沉淀几年,磨练自己的本事,再离开官场。毕竟,他的天赋对于人心来说,还是太年轻了。
今天有点浮躁,很难静下来,工作效率比较低;我正在写一些作品,但我失去了理智。
发现自己对自己太宽容了。比如我前几天写的时候,早上可以发一篇文章,但是发不出来。放松的自律当然有它的好处,我可以有条不紊地朝着自己的目的地前进。但是,我发现我的状态和我预想的还是相去甚远。我静静地看着今天心中升起的贪、嗔、懒,觉得有必要清理一下自己。
回首这些日子的话,我发现自己有温情的时候,也有调皮任性的时候。人任性时,“我”字会更重,容易用一些评判的眼光看别人,容易产生傲慢和偏见。
在生活中,我经常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徘徊。有时候性格平和,性格温柔,让人觉得“好欺负”。也许这与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而当我意识到自己会被侵犯的时候,我的眼神会彻底改变,自我保护意识会异常强烈,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我的感情就像这微弱的秋风,把人活生生地推回去。
徘徊的结果就是找不到自己,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今天恍然大悟,可以把秋风全部还给明月,留给自己。这秋风是觉悟,是自律,是理性面对自己。只有当你对着自己吹气的时候,你才会像镜子一样知道自己在心里的样子。
对于别人,我不需要看别人,我只要和他在一起,如沐春风。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需要深入去了解,其实我所有的“想法”都只是“我认为”。
生活需要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