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江楼,月色如水水似天;望月何处,景似去年。
——唐。赵谷
我不是说脏话的瘾君子,但我很怀念过去的时光,尤其是那些深入骨子里的人和事。宁愿忍俗,也不愿永远珍惜。
说起同学,很多朋友都会想起高中的某某,大学里的某某,不仅是因为记忆清晰,还因为他们可以在现实中使用,而且他们可能有现实生活中接触很多。

作者:论桃花源
但对于我们这些70后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同事加朋友,我一般叫他“二哥”。我们已经约会了20多年。因为家里姐妹多,情况不太好,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并没有提到“同学的事情”。
日常工作有没有需要外包的,我们还有公务……二哥经常说起“同学”。不知道的别当真,我们是什么都懂的老哥们,说实话,每次心里都想笑——你说,我小学二年级下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
不是真的。
我们小的时候,班级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班级比较集中,一般都是就近的村子,一个村子的人比较多。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他们说,放学后,他们都起床回家,或者直接去游戏厅。我们曾经放学或周末一起做作业,然后一起去拔草或放羊……
看似单调的生活,却培养了专注、专一的纯洁友情。每一滴都像一个家庭。
那时候,辍学是家常便饭。通常是因为家里拮据,劳动力短缺,所以家长们把“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那几毛钱的学费也是钱……他们下来之后,他们不花钱,照样可以帮助家里。居住。尤其是学习好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和同学都会去他(她)家一次又一次地劝说家长,有的老师甚至会出钱让学生返校……那份真诚爱的一切都会被铭记一生。

因此,对于我们同龄人来说,“同学”这个概念可能不是很宽泛,但一定是同样深刻的。有些是必须的,有些是被迫的。
石三是我小学三年级的同桌,也是我们邻村的。他又高又瘦,老实得出奇,平时也不爱多嘴,很适合我的“搭档”。所以,我们两个自认识以来就一直是好朋友。
我说的轻松,也没有耽误他的“寂寞”,因为他总是笑,所以我明白了。每次放学,我都会去他家陪他做作业,天黑才回家。
有时候很晚了,他爸妈会请我吃饭。我小时候不关心这个。在那个时候,能吃上一顿是待客的“最高礼仪”。比我大一岁的十三,就像我的大哥一样,一言不发地默默陪伴着我。时间一长,他还是一开始是逗他,后来又主动维护他。我们成了班上最好的知己。
记得有同学经常取笑十三因为他的“老实”,我就毫无顾忌的站在他面前。那“义愤填膺”的神色,不亚于他们冲我而来。假期是我们快乐的天堂。我们厌倦了几乎每天都和十三在一起。在对“友情”有了一点了解后,我们不止一次地私下许愿“做一辈子的朋友”。那时,我们还不明白所谓“八拜之友”,就是少了一起磕头。
四年级的第一天,我们又分班上课了。也是这个季节,我们有幸分到了另一个班级。我还特地找到了班主任,让我们同桌。为了未来,我们做了很多计划——一起中考,一起上学……
开学不到一周,十三也没来那天早上上课铃响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感到惊讶。他通常不请假。即使有事,他也会提前告诉我,或者让我请假。
忐忑不安,终于熬到中午了,连饭都没吃就跑到他们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