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那条略显凄凉的老街,在梦里游荡几回,却无奈被世俗逼迫,被红尘压榨,如何我能有幸享受这份宁静吗?
羡慕那些略带烟火感的“诗意生活”,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到这样的福分,能应付这喧嚣,还能有这样的闲适——世界沦为观众。
前几天被一篇怀旧文章感染,写的是70年代我们当地的一角。
那个地方我很熟悉,刚好也是我以前常去的地方。那时候很“繁荣”。在单一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上个世纪,一家公司围绕单一企业发展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时,说到“临沂国棉八厂”和“真爱集团”,当地没有多少人不知道。说到小商品,就是“温室的底层”。要说公司,就得到临沂城西——后来的临西八路一带。
从繁华到宁静,似乎注定要经历一场“涅槃”。但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对于写那篇文章的朋友,一定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可他不知道的是,那个地方还有一个路人甲徘徊——一个为一座城市倾注了很多爱的人。复杂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愿望。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人们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并围绕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当时我被灌输的是“好好上学,以后争取吃到‘国宝菜’”。为了这个目标,我一路“狂奔”到学校。
爸妈对自己要求不高,就是以后可以“进城打工”。那时,只要你考上“中专”,国家就会分配,从你上中专那一刻起,你的户口就“转正”了。
自从肩负起全家的“使命”,临沂这座城市就成了我心目中的“圣地”。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我,有时也会开始“怀疑”自己——如果不好好学习,生活会不会更轻松?
老一辈和年轻一辈都把去临沂市称为“进城”。即便是去城里“做点什么”,也是一种荣幸。如果在“城里”有个亲戚,那这一家人在村子里也算得上是光荣了。如果家里有一个在城里打工的人,试想一下,这个家庭在村子里会生出什么样的“火”?
正是在这种看似“大众化”的情感驱使下,他成为了全家人乃至家人的“宠儿”。那时候,村里能初中毕业的人不多。如果一般家庭不打算让孩子“上中专”“高中”,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所以,那时候上学的压力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家庭“希望”的包袱。一旦学习不好,父母就会“丢人”。
正是这种“特殊氛围”的熏陶,给了我独一无二的生活空间。只要是为了学习,所有的要求都是家长一路“开绿灯”。
听说城里有个“新华书店”,门类齐全。心里酝酿了大半年,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去城里的书店看看”。为此,父亲还特地在这个村子里找了一个进城打工的邻居大哥,打听了书店的具体位置。
那天是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去的。我好不容易才找到那家书店。沿街随处可见二层楼房,心情就像到了北京一样兴奋。我在书店里转了一下午,居然站在那里看书。那时候是允许自由浏览的,有些人就坐在店里的地上看一天。虽然爱不释手,但也没有买的念头。这个分寸我还是有的。
爸爸带我去附近的小饭馆吃午饭,“一会儿,我带你去你大哥上班的地方。”他打听“书店所在地”的邻居,听说他在城里的“国棉八厂”上班。
一路打听,我们走走停停停了半个多小时。最好的国营单位之一,气势不一样,大门、宿舍楼、办公楼……在那个时候,平时并不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