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没见过的眼泪,有我们真正的星星和大海
仅存的几张老照片,也算是我们家族传下来的奢侈品了。
无时无刻,父母怀揣着一个农民的初心,从简单的开始到简单的结束,勾勒出一幅农村家庭生活的粗略图景。就是这些褪色的照片,是我在大学学摄影的时候“无意中”拍的。

说是“无心”,其实是有心。原本的想法是“记住”,没想到这个“一念”变成了永恒。或许,也只有这穷苦人家,才能有“心想事成”的情景。
生于70年代的我们,正过着被泥土拉出来的日子。如果我们谈论苦难,我们仍然有希望;饿不死也吃不饱。
我的父母就是受苦的那一代人。记得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饿死”,所以他们比谁都更努力地为那两亩地服务,因为他们知道粮食是“金”。那时候,浪费粮食和不孝顺父母是一个级别的,也会被人嘲讽为“浪子回头”。
我是父母收养的孩子。特殊的家庭组合也形成了微妙的家庭关系。似乎越长大,就越疏远父母,和他们说话似乎也小心翼翼。
可能因为这种微妙的结合,妈妈在家里的“地位”就很尴尬了,不仅爸爸对她没有感情,我们全家都不“把她当回事”,妈妈却有apersonality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那时,妈妈出生在“富农”,相当于“大家闺秀”。与父亲相比,她小时候的生活并不是很“拮据”,但她一直体弱多病。我父亲四五岁就结婚了。

从小就看惯了父母不和,外婆经常和妈妈吵架。所以,小时候,我印象中的妈妈,常常是含泪洗脸。刚开始的几年,每次他们吵架,我都和妈妈一起哭。我懂事了一点,发现她把我当成了唯一的寄托,也就是她常说的“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死了”。走吧,不然死。”
七岁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吵得很厉害,我发现妈妈喝了农药,时间不是很长,及时送医,保住了性命,但本就虚弱的妈妈从此更加虚弱了。一个被“名存实亡”。这是我上学以后,有了家庭的概念,然后对自己的家庭有了看法。什么样的温暖、温馨等等,都与我们家庭无关。在我的记忆里,越是放假,父母之间的争吵就越频繁,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们都会吵架,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从小就对节日不感冒。也是在妈妈喝了药之后,我才清楚地感受到“妈妈好可怜”,从此对“弱势群体”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心,常常让我感慨...
年轻夫妻,老伙伴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之间的包容多了,这对我们的家人来说是一种安慰。每次回家,都能看到两位老人的笑脸,这是我内心最大的安慰——至少说明两位老人过着平静的生活。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是我们家难得的一段安定时期。我收到了出国留学的通知。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但我从来没有分开过。面对巨额的学费,妈妈犹豫了。看到我的很多小学生都出去“打工挣钱”,生活艰苦惯了的妈妈动摇了,而爸爸坚决不同意我退学。用他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哪里孩子能上学,我们就提供哪里,卖掉所有东西也要让孩子完成学业”。
妈妈就不再坚持了。我知道她的意图不是“我去上学”。我的父母结婚时都三十多岁,而我的母亲总是生病。全家都靠父亲种地种田。我上高中的时候,父亲的身体明显差了很多。我在家的时候,父亲每晚都熬夜。咳嗽、失眠……我怎么会不明白呢?
过两天就要开学了,我陪爸爸下地干活。休息时,我看着父亲若有所思地吸着一根陈旧的烟草,苍老的脸颊和白发焦躁不安,让我想起了心中的酸痛。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对父母充满怨言,自以为是的过着看似“应该”的生活,而他们却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直到筋疲力尽。灯干了,我还在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