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因果报应”的哲学,让晚辈善待父母
当今社会,做年轻人难,做老人更难。在“资本、资产、基金”横行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已不再强大,西方推崇的家庭模式也难以效仿。流行的文化观念是家庭成员“互相照应”,历史上的大家庭互助模式分为“原生家庭”和“新家庭”的对立与融合。孝敬父母成了烦恼,孝敬父母成了年轻人不愿多想的负担,晚年的亲子关系也变得“一言难尽”,不能说,不敢说”微妙的关系。养儿护老的习俗受到诟病,照顾好自己,不打扰儿女,成为尊重老人的基本原则。
因为“爱是无私传承”的惯性,也因为血脉相承的规律,老一辈人总是以让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为己任。如果你穷,你就不能为了你的孩子而穷。如果你在身心上都关注孩子,你只能一步一步走,看看你将来会怎样。孩子对老人的三心(关心、关心、担心)取决于他们的成熟度或良心,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甚至是不可控的。
大环境让两代人都尴尬了。现实,让传承千年的世间最无私的感情掺杂了杂质。不良文化让孩子缺乏反哺爱的意义,残留的旧习惯让老一辈人失去安全感。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必须依靠先进的文化引导、道德自律和良性社会风气的拉动。我个人认为,想办法让年轻人把孝敬长辈这件事,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我想做”到“我想做”,是比较实际和有效的,而且成为一种文化意识。人的善行。
方法就是讲大道理和小道理,用小道理解释大道理。大道理是党所倡导的正确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小理是“因果报应”的哲理,指的是事物的因果关系,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
你的父母生你养你。他们的恩情超越天地。父母是你的生命之源,是“家中的活佛”,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福气。它们是你培养福气的地方。如果父母还健在,祝受庇护的孩子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如果父母还在,祝子孙后代平安吉祥。父母离世,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顺心。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官员和百姓都要“担心三年”。为什么不孝的人会受到天地的报应?儿女与父母如出一辙,息息相关,患难与共。不孝父母,就是自掘自己的根,违背礼教,背弃天地法则。天道好,受报不快。所以,作为孩子,我们要转变认识:孝敬父母是为他们好,是对他们的报答。他们)在最后一次尽力而为。要把这种迷糊的认识改成孝敬父母就是为自己和子孙积福,善待父母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幸福买单。父母的功用不同,但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重要次要之分。按照父母的需要,能出力,不能出力,这都是人在做,神在看。
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无私地为孩子倾其所有的父母。世上的儿女能不能为父母多想,多为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