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最喜闻乐见的三首诗,每一首都蕴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既能春风化雨,也能温柔以待,既能雷霆万钧,也能所向披靡,它就是大自然无所不能的风啊。

人们常说“秋风扫落叶”,可见秋风的蛮横和无情,但在李峤这里,这风是如此地柔和细心,它不急不躁,温柔如水,让秋叶怡然自得地叶落归根,它轻轻的抚摸唤醒沉睡的花儿,令它在春光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同时,它又是急躁的,像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一般,过江的时候会掀起滔天的巨浪,入竹林的时候会噼里啪啦地把竹子弄得东倒西歪。
全文出了题目不找一个“风”字,却写尽了风的神奇和力量,前两句写风的功能,能使万木凋零,又能让百花盛开,后两句写风的厉害,入水则波涛汹涌,进林就会万竿倾斜。
这首既有趣又充满哲理的小诗,几乎每个会背唐诗的孩子,都能脱口而出,此诗中,风的形象是如此的鲜明,每一句都写出了风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世间事变幻莫测,我们要学这风,不固步自封,因势利导,能时刻转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事,这样才不会让自己于被动的局面。

03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唐 李峤《书》
作品赏析:蔡伦没有发明纸张以前,人们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文字,记录事迹,而书法才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因为洛图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这天,李峤在环境优雅的池塘边,一边听着欢快的鸟雀啼鸣,一边倚着栏杆心情舒畅地欣赏书简上的文字。
只见这书法柔中带刚,绵柔有力,一笔一划都好似碎裂的云朵里暗藏着无穷的力劲,而它的收笔处又犹如下垂的露珠般浑圆有力。
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笔画,每一寸都是那么的圆浑流畅,筋骨具备,让人挪不开视线,爱不释手。
这是一首品评书法的五言律诗,盛赞书写此书法者笔力的刚劲有力,简直入木三分,这功力岂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必定经过锲而不舍的勤学苦练,才会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程度,就如王羲之的墨池一般。

先时春风得意,晚年颠沛流离,有人赞美他,也有人贬低他,李峤这一生风云变幻,甘苦自知,与骆宾王齐名的他,最终还是以文章留名。
以上分享的这三首小诗,有关于人生的,也有关于生活的,还有关于学习的,每一首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并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细细品味,定会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