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雷霆战将:请尊重真实历史!跟《亮剑》不是一个级别
近日,人民日报官微撰文痛批新版《亮剑》,标题为“八路军住别墅、抹发胶,别把偶像剧套路用在抗日题材上。”
《人民日报》近日发文表示,让“八路军战士”住豪华别墅,主角几乎清一色都用发胶、发蜡,这距离历史真实太遥远!

从这部电视剧看,用一些“偶像剧”套路,意在吸引年轻人观看,提高收视率。
但正因为年轻观众多,更需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否则就容易误导青少年,使他们无法洞悉历史真相,无法真正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曾经出现的“抗日神剧”背离这一初衷,情节夸张,不尊重历史,受到广泛批评。
曾经,影视圈里抗日神剧总要在热搜榜占有一席之地。
雷人的剧情与浮夸的台词层出不穷。
比如抗日神剧《一起打鬼子》贡献了一个雷人桥段:裤裆藏雷。
《抗日奇侠》,分明是披着抗日剧外皮的武侠魔幻剧,一招手撕鬼子独霸天下!
偌大的一个人跟包菜一样,说手撕就手撕了,切口还挺齐整。
“金古黄梁温”相比较之下黯然失色,什么“九阴白骨爪”“乾坤大挪移”,哪有我抗日奇侠犀利?
《敌后便衣队传奇》该剧的第一集就贡献了脑洞大开的雷人桥段。
爆(包)破(子)王咬个包子,boom炸了;掰个黄瓜,boom炸了;撒一泡尿,boom炸了。
……
为了凸显我部神勇威武的形象,编剧们安排了敌方智商长期不在线的角色。也难怪有人调侃,不是抗日坚持了八年,而是小鬼子坚持了八年才逃回日本,他们还真不 容易。

抗日神剧哗众取宠,不以质量取胜,以噱头吸引眼球,终归不是正途
幸好,近些年来这些神剧越来越少出现了。
《雷霆战将》并没有手撕鬼子、单手掏心、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情节。
但是这部剧的离奇之处仍然让人咂舌,过于脸谱化的设计,过于浮夸的表演,明显缺乏事实依据的情节设定。
这部剧完全没有脱离抗日神剧的套路——只不过披上了一层‘青春热血偶像剧’的外衣。
当年电视剧《亮剑》以新颖的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赢得亿万观众喜爱,多年来仍热度不减。
然而今天这部电视剧,虽用“亮剑3”的名头来宣传,但距离《亮剑》的思想性、艺术性,实在差得太多。
当你《亮剑》为何能够成为精品?
《亮剑》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在用心在讲好一个故事,演出了战争的残酷,展现了一代军人的气节和灵魂。
一部《亮剑》,一缕军魂。
《亮剑》是由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其中都梁也担任编剧之一。
一个好的剧本是基础。
剧中人物语言朴实无华,接地气,打破以往战争影片的高大上、完美无瑕的规律。
影片真实还原战争的残酷性和人与人在战争中建立的无坚不摧友情。
剧中除了李云龙、赵刚、丁伟、孔捷、楚云飞等人外,还塑造诸如和尚魏大勇、猛将张大彪、武术高手段鹏、炮神王承柱、投弹神手王根生,骑兵连长孙德胜等配角。这些英雄整体构造了一部大剧的骨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看得血脉膨胀。
这部戏除了尊重观众智商,主演演技大爆发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导演的艺术感觉非常的好。
这部剧每个正规演员的演技,每一个动作的设计和每一个镜头的打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给你听。
这里面除了要表示我方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外,也说明了日军不再是以往电视剧里猪一样的形象。
尊重了对手强大的事实,才使曾经浴血奋战的先烈们得到应有的尊重。

再看看雷霆战将:
一股页游气息扑面而来。
意大利炮点击就送,探秘古陵 血战日军。
打仗是高大上挺直身,站着子弹自动躲开。
八路军指挥部干净整洁团部奢华堪比老蒋总统府,官兵军服内白外青洁净,发型比纹丝不乱发胶管够,女兵紧身绰约连衣裙磨皮中跟靴上战场,男女主们油腻花痴是抗战场变流星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