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俗地》:老中青三代底层女性的离合悲欢

看到马来西亚,你想到什么?
新马泰的海边风景?华人华侨的聚集地?还是太阳月亮条纹国旗?还有什么呢?
好像怎么都想不起来了,更罔论从福建广东过去的华人华侨,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或许是离我们太遥远,而变得面目模糊起来。
这本黎紫书的《流俗地》就给我们揭开了马来西亚的某座小城市里的底层民众的生活环境和日常,那些活着都已经用尽全力的人们的离合悲欢。

其中故事的发生就是从一个盲女的视角展开,再逐渐串联到各个角色身上,连起一个个悲剧故事,把好的坏的新的旧的故事说给你听。而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一切只是轮回,周而复始。
我最喜欢的还是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描述,可能同为女人,太懂得女人生活在底层的无奈,懂得为何彼此明明同一性别却又彼此对立,明明同一性别却又刀剑相向,明明同一性别却又口蜜腹剑,明明同一性别却无法守望相助,明明同一性别却也生死与共。

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在这座城市里反复上演,魔幻而又现实,看得人心惊胆颤。
而我听见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女性的出路在哪里呢?底层人民的出路又在哪里?我们为了生活奔忙、卷生卷死,这样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些故事,作者没有在书中给出答案,或许这些问题本身也没有答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心中的天平会给自己的生命秤出合适的价值,也或许活着本来就没有意义,我们都是到此一游的旅人,终究尘归尘土归土,平静归于尘埃。

而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光芒和黑暗的集合,人性的闪光点和阴暗面其实并列存在,当我们看透这点,或许对彼此都会更豁达宽容一些。
盲女银霞是个看不见,却心如明镜的姑娘,她知道整座楼上楼的故事,却不议论他人的是非,只是默默得听着,作者用她来串起其他人的爱恨情仇非常合适,因为完全中立,她就像是一台录音机,播放着广播剧,你能从中知道故事情节,但是你的感情投射却是发自内心的,而不会被故事讲述者感染,不会被主人公的情感投射给带偏。

同时银霞作为女主自立自强,哪怕看不见,也会自学很多才艺,会下棋,听过的故事、学过的知识都能过耳不忘,胆大心细,如果能上学,受到正规教育,或许她的人生会比此刻有所不同。
还有作为楼上楼女神一般存在的莲珠,想要往上爬,只有通过嫁人这一条出路,哪怕她有七巧玲珑心,有樱桃锦绣口,在那个年代,只有嫁人这一条路可以实现阶级跃迁,人生逆转,带她走出这座牢笼,但好像只是从铁制的鸽笼走进了金制的鸟笼,人生无时不刻不处在枷锁之中。

年轻的一代尚且如此,中老年的一辈呢?好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给家人当牛做马了一辈子的银霞母亲,在父亲的阴影下,连投票选举的自由都没有,操心了孩子一生的细辉母亲,如时代的背景板,住在阴暗闭塞的小屋里,勤俭节约得度过着人生岁月,最后在儿子儿媳的慢待中结束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