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醒来,面朝阳光,努力向上,去拥抱美好的一天,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是我近来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参加了刘主编21堂写作课之后努力追求的生活。
以前的我,常为人到中年时光飞逝而感到焦虑不安;现在的我,常常沉浸在读书写作中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你读过的那些书,能让你很好地安顿自己的灵魂。好吧,一颗年近半百,却依然躁动不安的灵魂。
1、初遇写作
2020年的冬天,一个平台上的广告让我与刘主编的写作课偶遇了。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参加了五天的写作课,开启了我与写作的缘分之旅。
这些年来除了工作总结之外,我几乎没有写过什么文章,居然也顺利地完成了五天的课程和作业,轻轻松松地拿回了99元学费。这一下让我信心倍增,紧接着报了21堂写作课。
打印好了学员手册,准备好了笔记本,我就像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带着一丝小兴奋,几分期待,还有一些忐忑不安。没想到,课上儒雅的刘主编告诉我们:会说话,就会写作。一下子又让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每天在班群里,西边雨班长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催促大家听课打卡、写作业。敬业的格格巫导师挥舞着小鞭子,一边贴心地给我们开小课,一边又不辞辛苦地批改我们的作业。
现在想来还真是挺难为格格导师的,在指出你的问题之前,还要先夸奖一番。以我当时那不堪入目的写作水平,要找到能让导师夸奖的地方,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毕竟很多年没有动笔了,阅读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课程的要求,所以写第一篇拆书稿的时候,书都没有看懂,硬着头皮完成了任务,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之后按照主编的核桃读书法、三栏笔记法、思维导图法,一步步演练下来,总算是开了一点儿窍。起码第二篇拆书稿时,书读完了,勉强总结出了三个要点,得了个C,好赖是过稿了。
很快到了第三篇投稿,我已经学习了坡道、观点、甜点,金字塔原理等等一系列拆书稿的写作要点。按照模板写出的拆书稿终于拿到了B-,算是又一个小小的进步吧。
此时的我,与同班那些文采飞扬的小伙伴一比,就如同一只蜗牛一样,虽然在写作的道路上前进得很慢很慢,但是并没有放弃努力向前。
2、扎根社群
课程结束了,小伙伴们都不舍得离去,格格导师也心疼我们,特意把我们拉进了金手指,优秀作者群,主编和导师们还创办了礼乐、有书写作专区,还联系了出版社定期约稿。
说实话,当初报名写作课的时候可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福利,还以为课程学完了就各奔东西了呢。毕竟社会上的写作班大多如此,顶多给你个邮箱地址就完事了。没想到主编的写作课如此的良心。
课程学完了,但是刘主编、格格巫导师、小伙伴们一直都在,群里的各种活动也一直在进行着。尤其是格格导师,还特意针对许多同学阅读速度慢,拆书稿写不出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写了很多专栏文章,指导我们如何去阅读和写作,可谓用心良苦。
这个时期的我,却因为一些事情的困扰,有些懈怠了。看着小伙伴们整天在社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不断地练笔,不断地进步。其实内心是焦灼的,一种被抛下的紧张感时时涌上心头。于是,某一个夜晚,心底里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回来,回到这个会发光的、充满了正能量的群体。
3、相伴前行
人回来了,心也踏实了不少。跟着小伙伴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拆解好文章,分析文章结构,一点一点地体会揣摩好文章的脉络。同时在导师们的带领下,我开通了百家、头条等个人账号,在里面坚持练笔。
为了保证持续输出,我开始逼着自己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阅读,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养成了在有书上听书的习惯。不论是清晨晨练,还是平时做家务,戴上耳机,边听边做,刘主编的课程也是这样听了一遍又一遍,而且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