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那些20%的精英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持续不断地学习,保持阅读的习惯,是时间管理达人和高效能人士的践行者。
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比较多吗?
他们只是把消遣娱乐的时间用来学习、工作、成长和进步。所以他们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成为人生赢家。
曾在网上看到过那些知名人物的作息和行程单,在普通人望而生畏之时,他们日复一日都保持着精进的状态。
在他们的认知中,时间就是金钱。因为这宝贵的时间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也是因为他们珍爱时间,所以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精进才是他们拉开与普通人之间距离的关键。
如何才能成为20%的精英?
1、深度思考实现思维跃迁
查理芒格说过:“想要变聪明,就要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句话的本质是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尤其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刘润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本人就是深度思考的切实践行者。《形式逻辑》和数学专业让他思考更加全面,直击事物本质。他的文章我每一篇都会看,会被他强大的逻辑能力折服。
他曾经讲过自己的一次经历。
2017年初,他参观了中国火箭院。在参观中,梁小虹书记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火箭的直径都是3.35米吗?
刘润说:因为火箭运输靠火车。火车涵洞的宽度,决定了火箭的直径。
梁书记接着问:“火车涵洞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刘润说:“是铁轨的宽度。”梁书记又问:“那铁轨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这次刘润回答不出来了。梁书记说:铁轨的宽度,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电车轨道的宽度,沿袭了马车车轮的间距;马车车轮的间距,接近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以说,火箭的直径,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梁书记说:“这就是做火箭需要的精神,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就是在与平庸对抗。
2、做不愿意做的事,打破“舒适圈”
为什么有的人十年如一日做同样的工作得不到升职加薪,而有些人两三年内收入就翻了好几倍,这件事的本质在于你愿不愿意突破“舒适”层。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可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舒适区,指的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学习区,就是在高出能力范围外,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成目标。恐慌区是完全跳出你能力范围,即便努力很久也无法完成的任务。前者长此以往让人堕落,后者让人望而生畏。
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将自己的学习区变成自己的舒适区,在学习区内不断精进,慢慢拓展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学习区变得越来越宽阔。
那些不愿意做的事儿就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但又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我们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不断扩大自己的学习区。
3、持续学习实现阶层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