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存在的道路、规律、规则,就是人生的智慧、大道。余仲廉长期钻研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禅,学研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心灵之道;他把对自然、社会、心灵的识观悟,都融入到了日常创作中。他的很多诗是哲理诗、禅诗,涉及很多哲学的范畴,如主体与客体、存在与虚无、因与果、过程与结果、变与不变、名与利、知与行、灵与肉、生与死、得与失、内我与外我、梦想与现实等。“无时无物无不在变,只有变才是不变的保证”;“变有不变中的变,和变中的不变生和死一命所系”;“南极北极,同在一点而始终”;“无绝便无存,存在即合理”,这些诗句克服了李泽厚说的轻思辨的传统,充满了辩证法,启示读者,“格物穷理觅真味,只求一世未虚度”,“生命只有转换离别的形式没有死亡,/它和它永远永恒地行走在,/涅槃新生不息的大道上……”
生命的厚度是根本、基因,决定了生命的性质、色彩;生命的温度是动能、力量,决定了生命能行多久、多远;生命的向度是生命的方向、指针,决定了生命发展的道路是否正确,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在余仲廉的诗中,这三者和谐统一于生命运动的征程中。
德国思想家、作家歌德说,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才能享受生命,懂得了自由的可贵可配享有自由。在余仲廉诗的世界里,繁星满天,万花满园,百鸟和鸣,天人共生,万物自由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他的诗有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沉思的理性,如“密涅瓦的猫头鹰”;更有着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的思想武装,就像“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更多的是学习德国哲学家康德,立足现实、热爱生命,关注哲学、追求诗意,做一只轻捷的鸽子“分开空气自由飞翔”。余仲廉的诗兴诗意也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性纯真到理性纯真再到实践纯真,走向了自由归一的道路。
试以一首《余之心》概说余仲廉的生命特质:
余本洞庭一暖鸭,
欲学而仕兴中华,
遇春新生铸大嘉,
玉蕴石辉映珞珈;
予初心善行春夏,
育英才资学万家,
渔器技艺绘擘画,
语观悟道法天下。
稿源:荆楚网
作者:龚文德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经济学博士)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