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都是通过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思考: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淳朴的劳动价值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甘薯,人们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种观念。村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工作得到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地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会被认为是优秀的人,人格高尚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同时也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单却切中要害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普及存在。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到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里,人们是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