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此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其实最初在日本并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不仅如此,过去的日本人,无论从事哪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且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有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和充实感。
因为他们认为劳动不仅能磨炼技能,而且还能磨炼心志,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可以这么说,大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03
为了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日本这个国家迎来了一个“没有方向的时代”。一方面,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明确指针;另一方面,人们又面临着许多过去未曾碰到过的问题,即社会趋向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数量减少,地球环境恶化等。同时我们也看到,人们的价值观本身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对于人生中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劳动”观念的扭曲,以及对于“工作”的认识改变,正是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现在讲述如何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技术以及操作指南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但是,工作的根本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么重要的问题却无人探讨。
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股票买卖,憧憬于“轻轻松松发大财”。很多人创办风险企业,其目的也只是想通过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纪轻轻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把这些当作人生目标的人正在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恐惧劳动的倾向。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把工作视作剥夺人性的苦役。甚至很多人干脆不求职、不工作,而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混日子,要不然就不务正业,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的增加,是劳动观念、工作意识改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这种观念在私下里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
心里不愿意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