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战局#
《荀子》中有句话:“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得当的言辞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懂得适时的沉默,也是一个人睿智的沉淀。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言慢、性柔、德厚,相处时就会少一分碰撞,少一分隔阂,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温暖。
一、言慢者贵
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智慧之人,都懂得三思而言。话比脑子快,说话不假思索,只会招来祸端。年轻时候的曾国藩,便数次栽在一张嘴上。他常常口无遮拦,嘲讽同窗好友不如自己,逮住机会就怼同僚,处处彰显自己的厉害。结果把人得罪了一遍,还不自知。直到一天,在朝堂上,面对新登基的咸丰帝,他脱口指责:“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咸丰帝听闻,怒不可遏,要治罪于他,幸得其他大学士苦苦求情,才免于获罪。
经此一劫的他,幡然醒悟,便立下了“做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之说,警醒自己时刻谨记,举止要稳,说话要慢。据史料记载,之后曾国藩说话,一定是别人说完之后他再说,正因如此,他才能够成为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极少数人之一。
智者,用脑子说话;愚者,用嘴巴说话。开口之前,慢三分,保持大脑清明,捋顺思路,从而避免说出不理智、让自己后悔的话。
“中华第一望族”琅琊王氏,历经朝代更迭,绵延数千年,造就一门三圣,三十五个宰相的奇迹。在其流传于世的家训中,第一条就是:言宜慢。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守住口,就是守住福气。
《礼记》里讲到:“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话在口中留半句,不是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和睦相处的智慧。越是有涵养、有深度的人,越是会用心去体会他人的内心。大智若愚的人,肯为他人放下身段,轻言慢语。愿意对你慢慢说话的人,是真心想要与你共赴一生的人。
有话不急着说,愿意寻找说话契机,娓娓道来的人,才能寻觅到幸福的真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善于说话的人,懂得开口的智慧,深知与人相交,不以言语取胜。明白说话前三思而后行,愿意给他人留有缓冲的余地,亦是对他人的尊重。言语不在于多,也不在于争辩,而在于有话慢说。言慢的智慧,便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财富。
二、性柔者富
二、性柔者富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太阳和风争论谁最厉害。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终他们约定,谁先把路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最厉害。接下来,大风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可是越吹,路人把衣服裹得越紧。太阳却把阳光温柔地洒在路人身上,越来越暖和,慢慢的行人竟主动把外衣脱了下来。
做人做事,温柔和善比强压被迫更有力量,太过强硬,往往适得其反。强压,得到的只是屈服;柔和,得到的却是心服。为人处事,能刚不能柔,能方不能圆,能进不能退,注定会失败。太刚易折,柔则长存。
古语有云: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柔,从来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胸襟、一种格局。对人对事,温柔以对,便能四两拨千斤,以小力胜大力。
《道德经》有云:“夫唯不争,故无尤。”心性随和的人像缓缓流动的溪水,看似缓慢,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一个性情温柔的人,总是能够使人化解怒气,感觉到内心平和,犹如一阵春风拂过心湖,荡起圈圈涟漪。
温柔细腻的人懂得呵护他人,能够在五味杂陈的纷繁世界里,不惧风雨,迎难而上。唯有如此,才能遇事从容不迫,处事张弛有度,坦然面对随时而来的困难和挫折。
三、德厚者旺
三、德厚者旺
曾国藩一生中,最崇尚“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忌巧”为首,即做人要厚道,切勿投机取巧。他不收受贿赂,虽担任两江总督,手里掌握着最富庶的几个省份,生活却很清贫。对家人,曾国藩更是时常敲打,警告不要捞取不义之财,注重积德行善。对门生或同僚,他慷慨解囊,从不计较得失,竭尽全力去帮。哪怕在左宗棠弹劾他之后,他仍积极为其筹划军需供应,让他可以顺利收复新疆,最终让左宗棠这个倔老头,也不禁佩服他的厚道与胸襟。故在其生前,他深受身边人的拥护和忠心追随,即使死后,曾氏家族依然繁荣兴旺,在过去的200年里,出了240多位著名的人才。正如他曾言: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