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之一,首次出版于1993年。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徐福贵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不断经受苦难的故事。故事中,徐富贵在经历了中国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变革事件之后,他的所有亲人都陆续离他而去。最后仅剩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作品深刻表达了,为了延续生命,活着本身就已经足够艰难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对苦难的抗争精神,以及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人生态度。
《活着》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还曾被张艺谋、孟京辉等知名导演翻拍为同名电影和话剧。
1、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
2、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4、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5、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6、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7、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8、他说:“家珍死的很好,死的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的那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远处波动。
9、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10、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11、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地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12、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13、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波浪。
14、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