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1年初小米宣布要造车,实际上至今已经将近500天的时间过去了,大家都喜欢拿小米汽车和华为造车做对比。
就在9月份与小康合作的华为问界在余总亲自上阵宣传下,斩获了破万台的订单,一举超过小鹏销量上升至第七位。
而同为品牌调性相对比较亲民的比亚迪更是一骑绝尘,月销量正式突破了20万辆,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家真正的全球性的汽车厂商。
反观小米,起步是不是太晚了呢?节奏是不是太慢了呢?时间点会不会来不及呢?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在为小米担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小米造车的路径和战略选择。
一 小米造车就真来不及了?
首先我更认为小米造车起步其实不算晚,但是在造车策略决策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从大环境上来说,我们回到一年半之前,2021年年初这个时间点,对于小米来说是内外全面利好的一个窗口期:
- 最大竞争对手华为被迫断供;
- 小米10热卖;
- 品牌高端化策略初见成效;
- 线下1万多家门店,开始支撑起小米庞大的销售网络;
- 小米生态和基础业务趋于稳健,盈利能力开始提高;
- 国家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策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来到了接近20%;
而在当时眼看并不优秀的蔚小理却为人们所给予厚望。
十年前雷军毅然决然在北京银谷大厦宣布成立小米公司,进军互联网和手机产业。十年后雷军决心投入造车事业,本质是一样的:小米想再次抓住成为“风口上的猪”,成为抓住时代脉搏的人。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从战略选择上看小米造车是相当正确的决定,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10年继房地产之后,最为清晰的国家命脉产业。我们看到很多经济博主,又是分析日元贬值的原因,又是解析德国目前经济后劲不足的原因种种,其实我们只要知道:全球每年大概要销售8000多万辆汽车,总产值接近两万亿美元;直接就业人数是在千万的级别;汽车以及相关产业直接关乎德国目前1/3的收入来源;贡献了全欧洲60%的研发投入;据统计汽车产业目前提供了日本将近10%左右的就业岗位。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德国经济为什么乏力,日元为什么贬值了。
我们也就能理解这个月中国汽车出口超过德国和日本,其背后真正的历史意义价值在哪里了。
二 小米所不具备的两个能力
既然小米造车这个决定,不管是主动也好还是被迫入局也好,为什么又会说目前小米在策略选择上,又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呢?
首先从雷军早期的思路上看,在此前雷军几次表态中,他多次强调:电动车最难的是电池和自动驾驶技术,小米汽车一定要抓住电池和自动驾驶两个关键的优势。而从去年小米几项主要投资上也可以明显看出,比如说 5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深动科技,投资了黑芝麻智能,以及四家激光雷达公司,包括之后入股中行锂电、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等都可以看出,小米对于自动驾驶以及动力电池技术是有比较强的一个投资倾向的。
但是我还是要反问两个问题:
- 主机厂需要自研自产电池吗?
- 自动驾驶是造车关键要素吗?
第一确实我们知道现在电车的总成本中电池的成本,已经占了整车总成本的40%以上,但是小米能够改变动力电池这个现有的格局吗?如果不能,小米又能抓住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