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有离合,人生多悲欢。
随着近两年摩托路权的大范围放宽,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将摩托车这种朴素的交通工具,视为承载情感的重要寄托。而在商业领域,借助如今摩托车市场的复燃,成功“押宝”钱江摩托的李书福,又大赚了一笔。
从今年4月到8月,钱江摩托股价从9.32元一路飙升超过26元,总市值迈过百亿门槛。仅用3个月时间,钱江市值就翻近2倍。
那么,在这一轮新的摩托车复兴浪潮中,钱江能否成为最大赢家?相比雅马哈、本田等海外摩托车巨头,以钱江为代表的国产摩托车,存在哪些短板?
一、摩托:是交通工具,也是时尚玩具
作家兼车手的韩寒曾说,对年轻人来说,摩托车象征着一种浪漫,一种自由。
近年来,助力时尚文化的钱江摩托先后开发出了商用、复古、休闲等多系列摩托车产品。其在大排量摩托车领域的抢眼表现,以及Benelli、Keeway等旗下品牌共同营造的摩托时尚文化,已经让钱江摩托成为国产摩托车品牌的一面旗帜。
既然消费者如此喜爱摩托车,为何我们要将如今摩托车的火爆称为“复兴”呢?这就不得不提当年“国产摩托车一哥”——嘉陵摩托的衰落史了。
与众多合资车企一样,1980年诞生之初,嘉陵选择了“先引进技术,后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在日本本田的扶持下,嘉陵先后掌握了化油器、磁电机的关键制造工艺。到1989年CJ70上市时,嘉陵已经实现零部件100%自主化。
不过,在90年代初称霸国内摩托市场后,嘉陵几乎完全停止了技术研发步伐。不只是最关键的燃油发动机,连相对简单的车身框架、整流罩、排气管、电动机等领域,嘉陵也毫无建树可言。
嘉陵为何在技术研发上不积极了?归根结底,和嘉陵高层对摩托的定位有关。从创业之初,孙寿彭(嘉陵创始人)就将摩托的市场用途限定在“交通工具”一个维度上。
反映到新品推出方面,从嘉陵合作商独立出来的宗申摩托,依靠旗下运动型摩托车,迅速跻身高端摩托领域;潇洒木兰,以独特的小型踏板摩托,赢得女性车主的热捧;小太阳通过整合自行车和摩托车,创新推出国内最早的二轮电动车。
反观嘉陵,CJ系列单缸车型作为主推产品,嘉陵从1990年一直卖到2018年。这种单一的产品推出策略,让嘉陵逐渐成为“低端运输车”的代名词。
1995年,嘉陵还是年产销110万辆,营收超过46亿元的“国产摩托一哥”,但到2005年,嘉陵却沦落到了亏损2.58亿,净资产为负值的破产边缘。从巅峰到崩溃仅用十年。而随着嘉陵摩托的“倒下”,整个国产摩托车市场全面衰落,直到最近几年吉利入主钱江摩托后才有所改观。
二、避免成为嘉陵,钱江做了哪些努力
后来人在谈及嘉陵的失败时,多归结为禁摩令的出台。比如宗申摩托创始人左宗申曾直言道:由于长期的限摩,导致国内摩托行业丧失了发展信心。
诚然,禁摩令的出台,确实曾让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国产摩托,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实际上,即便没有禁摩令,不推出新品、不钻研技术的嘉陵也很难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