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琪写过爱情、亲情、友情,讲述过真爱、失恋,描绘过风景、日常,几千首歌曲讲述着大千世界,问他灵感和素材从何而来,他笑着回答说自己是个“经常出卖朋友的人”:“很多人大学交换女朋友六p跟我讲故事,我或许第一时间就会‘出卖’他的人生(笑)。每个人都有很多人生经历、体悟,比如你跟我讲你分手的故事,我觉得有点的话第二天就会把它写出来,就是很会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歌词。写词是需要很高的概括能力的,你要用150到200字来讲故事,讲人生道理、情感伤痛,这是不能有废话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少琪入行,那时的香港乐坛群星闪耀,许冠杰、郑国江、林振强等前辈雄踞词坛。陈少琪并没有被强大的压力“唬住”,而是决定坚持自己的风格“创(创作)出一条路来”。他坚持词作的精准与创作的画面感,写出了很多独具风格的金曲,在这个过程中,陈少琪也与很多歌手成为一生挚友,他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量身打造很多适合的歌,共同铸造鼎盛的音乐时代。
2021年,陈少琪受邀参加电影《梅艳芳》的交流会,他发文写道,“那一年,我为她演的《英雄本色3》写了主题歌《夕阳之歌》,当时我24岁。我不预期大家会明白14年后,当我坐在红馆的第一排,看着她穿着为自己准备但最终用不上的婚纱,唱出人生最后这首歌时我的心情。”
在陈少琪看来,这些歌手无论是人品或是作品都被大家推崇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演艺态度,愿意吃苦,愿意为事业拼尽一切,这些努力让他们具有永不过时的超高素质:“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张学友等,他们都是吃了很多苦才成功的。那个年代他们根本没有现在的条件,比如现在一个歌手出道就有公司给他营销,有专用车、助理、化妆师一堆人照顾,那个年代的歌手什么都没有,白天可能要上班,晚上在夜场里唱歌赚点钱,在很激烈的竞争中等一个机会才能脱颖而出。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张国荣已经很火了,但巡演也不能带助理,当时的一位导演到美国演唱会场馆的后台探班,就看到张国荣自己在那熨衣服,服装造型自己包办。当歌手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时也没有高科技帮你调音、修音,全场几千名观众等着,遇到没有话筒,你也必须自己唱,唱得每个人都听清楚。我觉得现在条件太好会把一个歌手惯坏,这是不行的。吃苦、敬业的精神需要传承,要像他们那样,什么问题都能自己扛,都能自己解决。”
【共生】而今港乐
——没有式微,香港音乐人还在坚持创作
时至今日,陈少琪还在继续创作,不仅多首作品被当红节目《声生不息》“翻新”改编,自己也继续创作了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主题曲《前》等传唱度极高的歌曲,这些作品给如今的乐坛带来新气象,也见证了这位词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实力。
生活中,陈少琪还是摄影师、画家、模型发烧友,他兴趣广泛、活力无限,任何环境下都能够成就一首好歌,也积极地提携新人为乐坛做贡献:“创作跟画画、模型一样,是有逻辑的。这些年很多人问我这首歌怎么形成的,比如画画,你需要构图,写歌亦是同理。我写歌词,一般会先构建主题,寻找创作动机再做文案,不管字数、不管押韵,去找到歌的灵魂自然创作。如果写词你总是写完一句‘憋’第二句,歌都没有灵魂和吸引力,还写歌词干嘛?(笑)”
陈少琪日常画画练习。
陈少琪做了一辈子创作,他对港乐有着深厚情感,也希望新一代创作者能延续港乐的荣光,他想慷慨地对新生代创作者分享自己的经验。陈少琪说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能拥有填词的天赋和创作的机会。无数荣誉加身时,他依然清醒地意识到创作一定是要做忠于音乐的好歌,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资本利润做快餐文化:“这么多年,我坚持的是做作品,不做商品。记得2005年刚来北京的时候,彩铃火得不得了,当时所有人都跟我说彩铃只要十秒,用十秒去抓人眼球,你写这些能赚很多钱,但在我看来这些更像是快销品。我是做作品的,听众也需要作品,所以我会坚持做真正能留下来的曲子。”
这些年来,很多评论对香港乐坛的形容都是“萧条”,尤其是“港乐难返当年荣光”“港乐式微”。陈少琪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他认为港乐从来没有不行,只不过聚光灯在千禧年后移到了别的市场,但喜欢音乐、努力做音乐的人依旧坚持:“香港流行音乐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此辉煌,是因为我们起步早,所以可以辐射到全国,甚至还有一代歌手红遍世界。到后来,各地乐坛都在发展,大家聚焦的音乐不一样了,可能让人觉得‘没人听港乐了’,但香港从未离开舞台,香港音乐人还在坚持创作。市场我们控制不了,要打通观众群体也很难,但我们能为作品负责任,有多少人听,跟作品的质量没有关系。同样,有很多大流行的歌曲,质量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