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企业自己研发的“亮灯捡料”的系统,就吸引了不少同行,甚至是跨区域、跨行业的企业来参观。
“抱团”转型,正在成为从伦教街道到顺德区,再到佛山市政企携手的共识。
课题组了解到,去年以来,顺德区伦教街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如通过“企业服务月”鼓励和推动企业加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军,组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企业联盟,先后为包括云米、周大福、赛普、艾凯、银河兰晶、索奥斯、胜业、豪德在内的8家联盟成员单位,和精工、华为2名顾问授牌。2021年底,伦教企业获得市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2个、市级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项目3个,区级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9个、区级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项目9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和培育园区项目1个。
今年,伦教多家重点企业继续全力推动相关工作。本次调研的顺达电脑厂,今年已申报数字化示范工厂,还有周大福正在开展智能无人物流仓、生产仿真仓等数字化改造工作,计划申报市级“数字化示范车间”项目。此外,周生生目前已进行了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备案;伟经集团今年已申报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赛普开展洗碗机零部件生产智能化技术改造工作,已申报市级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金泰、冠宇达计划申报市级“数字化示范车间”。
对话企业家
生产经营模式改变
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市场需求变化带来了企业战略的转变,从而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现在开展数字化转型,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倒逼企业做出战略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十年前,我们公司本来是少样多量的大规模制造模式,现在我们走的是多样少量的制造模式。而这种模式的转变是因为消费端开始转向个性化需求。这样一种改变倒逼我们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制造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是按照原来的制造方法,我们无法达成快速交付的目标。”高二雄提到。
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战略模式的改变,企业以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来迎合相关的战略调整。顺达电脑厂自2006年起,每年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以数字化驱动公司业务流程的改善,直到目前,顺达近三年已在数字化转型上投入了约1.5亿的资金,并取得一系列体系认证,支撑数字化转型。
这一点让普华永道审计部合伙人李晓蕾感触颇深,在“佛山数智变革”已经调研的多家企业中,数智化转型有的来自内驱力,有的来自外部压力,每个企业的转型驱动力有不同特点,因此,企业转型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也有所不同。
“在过去十年中,我们主要在建立智能仓储系统、ERP系统、PLM系统等核心系统,打通制造物流;近期,重点在做工业互联,推动系统集成;到现在,我们开始做数据中台,对业务数据做分析”。顺达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规划,决策数据化是整个数字化转型流程的最后一步,当前顺达的数字中台建设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正在突破数字驱动模式,希望在未来能够利用数据实现状态感知、自我学习、预测等智能决策。
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顺达成功实现营收额增加5.87%,利润增加124.8%,人均产值达到10万元。
人才是关键
数字化转型仍面临痛点
“在从少样多量转变为多样少量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痛点就是换线时间特别长,一般需要花费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如果是采取多样少量的制造方式,切换会浪费很多效率”。在这种背景下,顺达成立了一个业务、IT的数字化改革团队,重新梳理制造物料流程,自主研发出一套IMS管理系统,将物料备料的速度提高了四倍,目前换线时间基本可以实现在20分钟以内。
顺达在数字化系统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企业内有接近200个IT技术人员服务数字化转型,形成“外包+自主研发”的模式。“未来的制造企业本质上是数字化技术企业,如果制造团队不够强大,无法很好地支撑发展”。
然而,当前顺达在研发团队组建上也面临着大部分企业会遇到的难题——怎么去吸引人才。一方面,企业所在的城市需要去联通其他城市,把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头部效应也使得中小型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对此,顺达也在考虑,在未来,通过管控数字化,将技术应用到人力场景中,及时了解人才需求,减少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