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 新华社发

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在出舱任务结束后挥手示意。 新华社发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右)结束出舱任务。 新华社发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左)结束出舱任务返回。 新华社发
近日,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从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第一次实现太空出舱活动,到2021年神舟十二号乘组实现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出舱,再到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乘组连续进行太空行走……迄今为止,中国已成功实施6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每次出舱都有新看点和新惊喜,为中国航天留下了诸多“名场面”。
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变化?新技术的应用如何让太空行走更安全、更舒适?
从19分钟到6小时
时间更久任务更重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耗时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翟志刚取回了飞船舱外搭载的固体润滑材料以及太阳能电池基板试样。
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也为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隔13年后,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成功出舱。约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中,舱内舱外航天员协同配合,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2021年11月8日,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翟志刚再次上演“太空漫步”,王亚平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日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在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中共同完成了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舱外自主应急返回验证等任务……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中国空间站任务的重中之重,空间站舱外建造以及舱外设备安装、维护、维修、更换和试验样品回收等,都需要出舱活动。出舱人数更多、出舱时间更长、出舱任务更重……与神舟七号相比,空间站阶段的航天员出舱时间由半小时提升到6小时以上,舱外作业任务量加大、难度提升,连续的出舱活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奋进步伐。
从节点舱到气闸舱
出舱行走更从容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出舱时,均通过天和核心舱前方的节点舱出舱。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出舱,则首次通过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门”。与节点舱相比,气闸舱的舱门口径从85厘米增加到了1米。航天员在身着舱外航天服的情况下,能够更从容地携带设备出舱工作。
看似简单的尺寸增大,其实是一项“刚”与“柔”的平衡。此次出舱的舱门作为航天器机构中的复杂产品,涵盖密封、传动、锁紧、导向、润滑、人机工效等学科。舱门设计团队将这些复杂的功能落实到产品的操作细节中。例如,为了保障问天实验舱“大门”的安全使用,舱门配套了量身定制的舱门保护罩,并将舱门检漏仪作为密封的检测手段,将舱门压点开关作为状态辅助判断。
问天实验舱气闸舱的研制,离不开神舟七号的开拓先行——为了突破出舱技术,科研人员重新为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增加了气闸舱功能,并在太空成功应用,为空间站气闸舱研制奠定了基础。如今,航天员出舱前,只需使用舱门门体上配套的操作手柄旋转解锁,使用助力机构消除残压,拉动舱门把手即可完成打开舱门的动作。
未来,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将成为航天员出舱的主要“通道”。而一旦气闸舱在出舱过程中出现问题,航天员仍可通过作为备份的节点舱回到舱内,保证出舱活动安全可靠。
保障生命安全和支持舱外活动的舱外航天服,也在历次出舱活动中不断升级。神舟七号任务时,科研人员在短期内研制出中国第一件舱外航天服。13年后的神舟十二号出舱任务时,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已有了很多改进,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及人服能力,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等特点。通过空间站阶段的太空行走,充分验证了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