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银鱼的外观、骨骼结构及系统发育树
研究人员对湖鱼重新进行了优势度排名,大银鱼的优势度达到了惊人的13467,而昔日的“东道主”兴凯湖鲌的优势度只有461,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分别只有451、421,和大银鱼相差了30倍。

兴凯湖为何会出现大银鱼,而且种群还如此繁盛呢?事实上,大、小兴凯湖原本均不存在大银鱼,目前的种群源自于小兴凯湖于2000年从外地引入的种群。
小兴凯湖位于兴凯湖最北端,东西狭长,南北狭窄,风浪小,平均水深1.8m,最深处仅4 5m。由于水面较小,湖水浅而封闭,生物饵料尤为丰富,天然适合养鱼。当地在1951年就建成了小兴凯湖渔场,先后引入了青草鲢鳙等10多种外来鱼类,年产量223~837吨。

2000年,当地渔场试验性地引入了大银鱼的鱼卵。作为名贵鱼种,大银鱼的优点自然十分明显:肉质鲜嫩,整体都可食用,经济价值高,是渔民增产增收的致富鱼种。但大银鱼也有凶猛的一面:会吞食鱼卵,不利于土著鱼的繁殖;成年后能长到20~30cm,在湖中缺少天敌;只需10月龄就能发育成熟,种群以数量取胜,这反而会挤占其他鱼种的生态空间。

但根据监测,在引种初期,小兴凯湖的银鱼并未形成气候,直到2018年前后才具备捕捞规模。微妙的是,大、小兴凯湖仅隔一条土岗,小兴凯湖水位更高,当汛期水位上升时,湖水经由泄洪闸汇入大兴凯湖,外来鱼种也随之成了“漏网之鱼”。

大小兴凯湖之间的土岗(图源黑龙江日报)
大银鱼正是因为一场洪水而潜入了大兴凯湖中,“新湖泊”水面更宽广,食物资源丰富,捕捞速度赶不上自然繁殖的速度。因此,大兴凯湖早于小兴凯湖形成了稳定的银鱼繁殖种群。
2001~2012年,大银鱼逐渐改变了鱼类群落的性质,渔民的主捕对象从兴凯湖鲌变成了大银鱼,渔船渔具也跟着发生变化,网目由3.5~10cm减小到0.6~8.5cm,总网数由2400片增加到4000片,这反倒使兴凯湖鲌的处境“雪上加霜”。


大银鱼捕捞所使用的的密网网具
因为捕捞大银鱼的渔具很特殊,以拖网、围网和小丝网为主,网眼细密,容易对中小型鱼造成兼捕、误捕,这其中就包括兴凯湖鲌的幼鱼,导致资源量越来越少。
中国4年放流2000万条鱼,是否在给烟台交友俄罗斯做“陪嫁”?
为保护渔业资源,黑龙江省坚持向兴凯湖放流兴凯湖鲌等鱼种,例如:2022年6月6日正值兴凯湖禁渔首日,黑龙江省放流了20万尾大白鱼;一并放流的还有100万尾鲢鱼、40万尾草鱼,主要起净水作用。据统计,2019~2022年,当地在4年间累计放流了约2000万尾鱼。

客观来看,兴凯湖鲌种群萎缩也不应全由大银鱼来背锅,毕竟雌性鲌鱼需5~6年才能性成熟,生长周期长,过度捕捞亦是大鱼变小、小鱼变少的主要原因!据徐慧东调查,上世纪70~90年代,密布的定置网几乎阻断了翘嘴鲌的产卵洄游通道,对其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增殖放流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护资源,减小捕捞的影响。对此,有网友却表示担心,兴凯湖毕竟是中俄界湖,我国面积占比不足1/3,放流鱼种会不会是在给俄罗斯做“陪嫁”?
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湖中的鱼类自由生长,没有所谓的“国籍限制”,确实可能会游到俄罗斯一侧,考虑到两国面积占比,“流失”的概率还不小。但换个角度想,俄罗斯对资源保护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国亦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