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简介
熊大闰 ,1938—,江西南昌人,天体物理学家。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研究,独立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流体力学方程和湍流理论的非局部和非定常恒星对流理论——“熊氏对流理论”,并成功应用于太阳对流区结构、大质量恒星演化和恒星脉动的理论计算,得到比传统理论更加与观测相符的结果,解决了该领域诸多理论难题。
曾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王丹萍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
除专注科研工作外,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四川省汉源县进行了10年农村扶贫。通过资助修路、引水、创收项目,修建村小学、购置小型农用机械、帮扶特困户等项目,大大改善了石泉村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解决了该村及邻近村寨幼儿就近上学和营养午餐的困难。
摘自 2008年2月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与金陵鼓楼》,其中部分内容曾刊登于2004年2月1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小标题为编者添加。
院士箴言
“在科学上要有所作为,要具备科学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而要能将自己有限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专心致志,潜心学问。前者我是受惠于学校教育,而后者则得益于我生性愚钝,能目不旁顾,两耳不闻窗外事。加之当时的研究环境也没有如今这么强的竞争压力和诱惑。因此能专心致志,潜心研究。至于刻苦努力的精神则可能出自遗传和青少年时期的清贫,更得益于北大校风的熏陶。”
——熊大闰
一心求学
1938年9月16日,我出生于江西吉安。那时,日寇飞机轰炸南昌,我就出生在举家向赣南撤逃的途中。我的祖父熊育锡属于被西方洋枪大炮唤醒的第一批爱国知识分子,1901年他和叔祖父熊元锷一起创办了南昌心远中学,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终生不倦。
心远中学与天津的南开中学(1904)、长沙的明德中学(1903)为我国最早私人兴办的三年新式中学。为创办心远中学,祖父不仅耗尽了家族的财产,在最艰难之时,还常以自己的薪金贴补办学之用。1942年祖父去世时几乎家无余财,其子孙亦大多数从事教育科技工作,无人从政为官。我的父亲就在心远中学教体育。
祖父是一位坚定的“中体西用”论者,他曾在考察日本教育回国后的一次欢迎会上说:“我国人道德高厚,文学渊博。如范文正(编者注:范仲淹)、曾文正(编者注:曾国藩)诸公,皆余所崇拜,而为日人所万不能及者。至中国之所不如他人者,即所谓物质文明也。”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又举家随心远中学返回南昌,家庭经济状况开始急剧恶化,生活日益艰难。解放后,父亲调往外县任教,收入骤降。在南昌的母亲和我们四个未成年兄妹只是依靠不多的积蓄和变卖原本不多的家具杂物,以及同城可约探陌交友亲友的全力支援,才得以熬过这一段最艰难的岁月。1962年我们兄妹先后大学毕业,花了几年时间才陆续偿还了那时期所欠下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