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已经成为一个生态集成行业,只有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别去洞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蛛丝马迹。
目前白酒行业看似繁荣,实则危机重重,又到了一个小周期转换的节点。观察这个行业20多年,发现白酒行业有个规律,几乎5年一个小周期,当前一个周期即将结束,也就意味着下一个周期即将到来。
在小周期结束时,白酒行业就会出现增长停滞、渠道乏力、消费量下降、营销模式失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行业的表象,如果深层次脉络式回头看行业每个阶段的规律,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和规律,为新的周期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一、从行业龙头看
茅台是近15年行业公认的龙头老大,其引领能力不可小觑,但是在前一个小周期里(2011 2015年),茅台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波折,笔者认为:遭遇了时代交替、代际转换和小周期转换的三量叠加,茅台几乎用了一个小周期的时间来调整。直到2017年,这个小周期来临时,茅台才逐渐恢复元气,继续推动和引领行业一路往前。
虽然这个周期也出现了用户主导加强的力量,但是作为高端品牌,有其特殊性,产量稀缺并非完全按照用户主导的意志向前推进。茅台从政务主导走向商务群体引领的趋势,就是出现了代际转换,由此茅台被誉为中年男人的社交连接器,这只是成功后的结果。
![](http://imgq8.q578.com/ef/0918/31147470079db848.jpg)
白酒行业属性是“少数人影响多数人”,庞大的目标消费群是品牌的底盘,但他们没有话语权。话语权掌握在引领者手里,但是引领者需要底盘形成呼应和共振,因此茅台还是抓住了代际转换时期的新消费群。
最近茅台的价格一路疯涨,还能不能继续当好行业带头大哥,这也是行业比较关心的话题。茅台当前的问题是商业和资本带来的社交喧嚣和股市泡沫,致使茅台再次被贴上负面标签,茅台曾经被多次贴上“腐败酒”的标签。也有人呼吁茅台应该成为奢侈品,我不这么认为,当茅台是奢侈品这个标签真正显性化之后,公开喝茅台、送茅台的用户就会大大减少,不但不符合共同富裕的主旋律,还会成为露富的行为,很容易被社会舆论解读为负面案例,同时,茅台的道义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就会被边缘化。茅台应该看到,商业和资本的力量渐渐式微,下一轮引领群体的力量已经出现,也就是意见消费领袖+群众力量的用户模式。能否抓住下一个周期的新机会,就看茅台的调整和表现了。
二、从社交属性来看
品牌消费的规则被新时代重新改写,在工业时代,一个地方的高规格接待,不用茅台,就用五粮液。最近10年,这个规则被各种成长型品牌打破了,有几个品牌的传播语就能证明这个问题。
其一,国窖1573、汾酒都曾经提过浓香国酒和清香国酒的说法。
其二,洋河梦之蓝提出新国酒的品牌诉求。
其三,国台的酱香新领袖和郎酒的中国两大酱香之一,一方面通过酱酒重建赛道,另一方面用比附茅台的方式来争夺老二的位置。
![](http://imgq8.q578.com/ef/0918/5330944d30a9f358.jpg)
其四,很多地方和区域酒厂都在抢占1499元价格带的产品,意在打造当地的茅台。行业出现“有老大无老二”的新气象,给很多成长性品牌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以笔者之见,五粮液曾是公认的老二,甚至一度超越茅台的位置,直到今天五粮液的销售额也一直位居第二,但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五粮液在行业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五粮液的价格一直上不来,从2006年来看,当时茅台和五粮液的价格基本持平,现在茅台终端零售价是五粮液的3倍。
第二,与茅台相比,五粮液的表现太中庸,2014年名酒价格出现了行业断崖式的下跌,在这个阶段,茅台和五粮液都在去库存,茅台在去库存时,不忘保价格,到了2017年,茅台不但价格一路上涨,还顺势提高了出厂价。五粮液虽然也提高了出厂价,但是价格一直出现倒挂,致使五粮液在销售端没有积极性。